亚博体育 | 加入收藏 | 协会地址 | 相关链接
欢迎光临 2024/6/24 2:47:12
网站首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政策法规 京药快讯 行业动态 国际资讯 经济分析 专题论述 为您服务 培训报名 分会园地 社会组织
工作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协会周报>>协会周报
Yabo亚博集团官方网站
 

 

 

 

投资动向
和元生物与益世康宁达成战略合作,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
4月29日,和元生物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与深圳益世康宁生物医学发展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和元生物将获得益世康宁自主研发的领先技术——“AAV双质粒包装系统”的独家授权,标志着双方携手迈入全新合作阶段。和元生物将为益世康宁提供从工艺开发到样品生产的全面服务,助力益世康宁各项研发项目快速推进。此外,双方还将共同为客户提供技术服务,加速细胞与基因治疗药物的研发与推广。此次战略合作旨在为患者带来亚博体育福音,不仅满足的未来临床研究的需求,同时也为医学领域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益世康宁专注于科学、规范地开发ACTL靶向性抗肿瘤细胞免疫技术及其已经拥有数十产品群,使ACTL这一国际创新技术成为政府批准、医生支持、患者受益的肿瘤治疗主流方法之一。益世康宁自主研发的“AAV双质粒包装系统”,不仅能大幅提升AAV包装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而且CMC工艺稳定且成本低,在临床阶段以及商业化阶段将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极大提升患者可及性。
和元生物专注于为基因和细胞治疗领域药物开发者提供一站式的CDMO服务,从临床前研究、CMC药学研究、临床样品生产到商业化大规模生产,赋能基因和细胞治疗药物研发。目前和元生物拥有15条载体生产线,20条细胞生产线及适应基因与细胞治疗产品的冻干、灌装一体化制剂灌装线,可满足不同规模的基因与细胞治疗产品GMP生产要求。除此之外,和元生物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多样化的分析技术及检测平台,覆盖了基因和细胞治疗药物研发、生产及检测各个环节,创新水平处于行业前列,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知名投资人兼嘉道资本董事长龚虹嘉先生表示:“非常高兴我们已投公司益世康宁与和元生物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携手共进,通过益世康宁自主研发的‘AAV双质粒包装系统’与和元生物的专业CRO/CDMO服务的结合,不仅为基因和细胞治疗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为患者带来亚博体育福音。”
和元生物创始人兼董事长潘讴东先生表示:“非常高兴能够与益世康宁展开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致力于加速细胞与基因治疗药物的研发与推广。作为聚焦基因和细胞治疗领域的CRO/CDMO领军企业,我们始终关注全球基因和细胞治疗领域进展、GMP生产的需求,以高效和高质量的服务水准持续赋能行业。”
(信息来源:细胞基因治疗前沿)
 
通用型CAR-T疗法获6亿美元助力;百时美施贵宝与Editas延长合作
5月2日,安斯泰来(Astellas Pharma)与Poseida Therapeutics宣布,安斯泰来的全资子公司Xyphos Biosciences与Poseida已达成研究合作与许可协议,结合两家公司的创新细胞疗法平台,联合开发可用于治疗多种癌症的通用型CAR-T(convertibleCAR)疗法。
Xyphos独特的ACCEL技术平台在CAR-T细胞上表达了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NKG2D受体,这种受体只有在与特定的双特异性抗体结合时才会被激活。而该公司设计的双特异性抗体的一端可以与NKG2D受体结合,另一端可以与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靶点结合,从而激活CAR-T细胞。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设计让研究人员只需要改变双特异性抗体针对的抗原靶点,就可以不断切换CAR-T细胞的特异性,靶向不同肿瘤抗原。提供了克服癌细胞通过丢失抗原产生耐药性的一种手段。
根据协议条款,合作将结合Poseida的专有同种异体CAR-T平台与Xyphos的ACCEL技术,共同开发两款针对实体瘤的convertibleCAR候选疗法。Xyphos将支付研究协议中产生的研发费用,并将负责从合作中产生的产品的开发和未来商业化。Poseida将获得5000万美元的预付款,以及可能达到5.5亿美元的开发和销售里程碑付款。
百时美施贵宝与Editas Medicine延长研发合作
Editas Medicine今日宣布与百时美施贵宝延长研发合作两年,在此期间,双方可能会研究、开发和商业化用于治疗癌症和自身免疫疾病的自体和异体α-β T细胞药物。在这项合作中,百时美施贵宝已选择参与涉及11个基因靶点的13个不同项目。其中两个项目目前处于支持IND的临床前研究阶段,四个项目处于后期发现阶段。
根据原始协议的条款,Editas Medicine将开发基因编辑工具,百时美施贵宝有权选择这些基因编辑工具用于开发基因编辑的α-β T细胞疗法。对于百时美施贵宝使用选择的基因编辑工具开发并商业化的每一种新的在研药物,百时美施贵宝将向Editas支付潜在的未来里程碑付款。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Cellectis获得1.4亿美元战略投资
5月6日,阿斯利康(AstraZeneca)宣布已完成向法国细胞基因疗法公司Cellectis1.4亿美元的投资,获得Cellectis公司44%的股份。Cellectis是一家利用其开创性的基因编辑平台开发细胞和基因疗法的生物技术公司。
该笔投资建立在2023年11月双方达成的初步协议基础上,当时阿斯利康承诺了1.05亿美元的投资,包括8000万美元的股权融资和2500万美元的预付款。此后Cellectis提议再出售价值1.4亿美元的股份给阿斯利康,但需要与员工代表进行商谈,并获得股东和法国政府的支持,才能最终敲定协议。Cellectis表示该协议已获得员工代表、股东与法国经济部的支持。
随着这笔1.4亿美元投资的完成,阿斯利康现拥有Cellectis约44%的股本和30%的投票权,并在Cellectis董事会中获得两个席位。
Cellectis是一家法国免疫疗法药物研发商,利用TALEN和电击系统PulseAgile的基因编辑技术,主要为用户提供用于治疗表达CD19的恶性血液病的UCART19和针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适应症的UCART123等产品,应用于免疫肿瘤学和植物科学领域。据悉,Cellectis目前有三个完全自主的针对血液癌的CAR-T候选药物处于临床开发阶段。此外,Cellectis利用其Talen基因编辑平台开发的现货型CAR-T细胞疗法曾被辉瑞授权并最终转给Allogene Therapeutics这家由前Kite Pharma高管创立的生物技术公司。
(信息来源:投资界)
 
资本竞合
聚焦呼吸抗感染和疼痛领域,安帝康生物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
近日,嘉兴安帝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
安帝康生物创立于2018年,团队由多位院士领衔,聚焦于呼吸抗感染和疼痛领域,具有国际化视野项目团队高效、务实,致力于解决中国呼吸道抗感染领域创新药物的可及性。
目前,其抗流感新药玛氘诺沙韦片(ADC189)治疗成人、青少年甲型乙型流感的3期临床试验研究达到主要终点,显示出极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流感患者只需服用一粒该药,就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玛氘诺沙韦是安帝康生物自主设计、自主研发的一款1类创新药物,临床上拟用于2岁以上甲型乙型流感的治疗。
除抗流感新药玛氘诺沙韦外,安帝康生物的产品管线中还包括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新药ADC789混悬液、新型抗支原体超级抗生素ADC101混悬液等多款抗呼吸道病原体创新药,以及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肌瘤的创新药ADC308片。
近年来,安帝康生物获得了许多资本的青睐,2022年公司完成1亿元Pre-A轮融资;2023年公司获得了先声药业集团(2096.HK)数千万元战略投资。
(信息来源:猎云网)
 
赛特医药获1亿多元A+轮融资,推进公司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
4月30日,亚博体育赛特明强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近日宣布完成1亿多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泰格股权投资、骊宸投资、知中投资等专业机构投资,本轮募集资金将用于加速推进公司抗肿瘤创新药ST-1898和ST-1703等项目的临床试验工作。
赛特医药于2015年成立,聚焦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建立以AI驱动的超大规模药物设计和药物筛选SigmaHit®技术平台,致力于肿瘤、自身免疫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领域的药物研发。
ST-1898目前处于临床II期,是基于SigmaHit®定向药物设计筛选功能而开发的一款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三元并环核心结构的全新设计,实现了对多个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靶点的有效抑制,有利于对这些靶点的协同、联合作用,进而产生对肿瘤的持续抑制。ST-1898由行业头部PI领导开展针对肾癌、黑色素瘤、甲状腺癌等肿瘤的临床试验,已有的临床数据展现了良好的安全性和疗效,实现了药物设计的初衷。
赛特医药董事长王克修和总裁兼首席科学官张强博士表示:“非常感谢本轮投资人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赛特医药坚持以实事求是为企业精神、以满足患者需求为使命。充分发挥自有AI药物设计平台SigmaHit®的技术优势,在推进现有管线临床试验的同时,广泛与业内伙伴开展合作,以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推动新药开发,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泰格股权投资团队表示:“赛特医药借助自主研发的AI药物设计和药物筛选平台SigmaHit®,针对未满足临床需求开发了多款化合物并推进到临床阶段,我们期待公司联合多方优势资源加速推进管线临床开发,尽快造福患者。”
骊宸投资表示:“公司通过AI驱动的超大规模药物设计和药物筛选平台及超大规模虚拟化合物库已经获得了数个推进到临床阶段的化合物,且初步的临床试验数据显示了在多种肿瘤上具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我们期待公司结合外部临床研究资源,在管线产品的临床试验上取得预期的结果,并及早惠及患者。”
知中投资表示:“我们欣喜地看到赛特医药的SigmaHit®技术平台设计和筛选的药物在临床试验中获得非常好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得到了临床专家的认可。赛特医药团队专注、务实、学习能力强,对患者、医生、投资人有强烈的责任感,能够以终为始推进各线业务,把创新药快速推向临床应用,尽早让患者获益。”
(信息来源:投资界)
 
市场风云
硬核“黑科技”如何赋能创新药“出海”?
过去十年,中国医药创新产业快速增长,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质创新企业脱颖而出,加速布局创新药市场已然成为新趋势。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国内大型药企收入主要依赖中国市场,反观海外,成熟的跨国药企收入来源大部分来自国际市场,“出海”已成为中国药企必选项。
根据医药魔方数据,2023年,国内共发生近70笔创新药License-out(海外授权)交易,已披露交易总金额超350亿美元。2024年,国产创新药“出海”势头仍在延续,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1月中国药企的License-out交易共计18笔,较2023年1月的5笔增长260%。
也有行业报告披露,尽管2021-2023中国生物医药投融资总额及数量下降明显,但医药企业积极开展外部BD合作,中国创新药“出海”迎来历史新高。不过,伴随中国创新药“出海”数量增多和药物研发的低成功率,未来可能迎来退货潮。“出海”爆发窗口期将于2-3年关闭。
实际上,创新药赛道从立项到新药获批上市需要经过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新药注册上市和售后监督等诸多环节,每一环节都有可能面临失败风险。创新药“出海”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其中,在临床试验阶段更是异常复杂和缺少确定性,其试验设计、临床数据适用性等问题被逐渐摆在“台前”,如何解决相关问题走稳“出海”之路是众多药企的一大挑战。
“在临床试验领域,由于行业具有高监管性,以前整个行业对于技术的应用比较谨慎,非常依赖人力做很多工作,比如数据录入、数据核查等,但是今天,我们已经在利用AI帮助决策。我们可以通过AI在各个试验阶段的应用,推动创新药加速走向海外。”达索系统Medidata大中华区战略咨询及解决方案业务部高级经理燕晓明表示。
达索系统Medidata大中华区高级解决方案专家宋乐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数字健康技术(Digital Health Technology,DHT)的应用能够在医药用品临床研究中,促进参与人员的远程数据采集,其应用场景可以是医疗行业的方方面面。这些数据主要来自临床研究的参与人员,包含患者、研究人员,未来一些运营人员也可能会直接贡献数据。用DHT对中国创新药成功“出海”其实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AI是破局的关键
2023年,中国创新药“出海”捷报频传,和记黄埔、君实生物、亿帆医药凭借创新疗法、独特的分子结构或给药方式成功进军海外市场,为行业发展注入了信心。
“但是我们知道,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创新药‘出海’其实面临诸多难点,以国际多中心试验为例,从研究设计到研究计划,再到研究执行等诸多环节都有一些难题需要解决。”燕晓明说。
在研究设计方面,选择海外上市的赛道与国内大相径庭。比如同样的适应症,中国的标准治疗和海外的标准治疗可能不一样,这意味着在中国面对的可能是标准的化疗,但在美国、欧洲面对的是已经上市的靶向治疗。
对药企而言,需要事先了解未来要对标的治疗方案,包括其疗效和安全性大概到什么程度,根据早期数据和产品机制对成药概率做出判断,以及有多大把握超过已有方案。但实际情况是,相关部门只能高度依赖于有限的文献发表,做出几百甚至上千万美元的关键决策。
而在研究计划阶段,药企在“出海”时很难把握当地试验中心的招募速度。对于研究计划团队来说,很多是基于过往的临床经验,面对全球的试验中心往往缺乏经验,缺乏实际数据支撑入组计划,这会导致试验在入组阶段不及预期。
另外,在研究执行阶段,国内外也有较大差异。比如国内一般都会采用100%的SDV(源数据核查确认),即研究过程中,派CRA(临床监查员)到研究中心去核对相关数据是否与系统录入数据一致。而在国外,很多都已经采用了RBQM(基于风险的质量管理),对于重点数据做重点监查。
总体而言,在燕晓明看来,临床试验有两个关键节点,一是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二是患者入组的速度。前者决定研究的方向,是成败的关键;后者则是决定临床试验速度的关键。有限的文献数据会带来诸多限制,企业在决策时会受到相应影响;另外,在精准医疗背景下,研究设计复杂度会大幅度提升,导致招募患者难度更大。根据研究机构数据及Medidata数据库,50%的临床研究中心没能按照计划入组患者,甚至有37%的研究中心在研究中一个患者都没招到,这对于研究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AI可以赋能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各阶段。比如,通过历史临床试验数据,结合AI算法,可以帮助药企找到细分领域以及竞争优势;通过AI及大数据的应用,企业能够在海外高效招募患者,并实现患者多样性;在精准医疗的大背景下,AI技术能够在无法进行随机对照分配的情况下合成外部对照组,进而如期推进试验;同时,AI技术还能给出试验洞察,帮助识别试验风险,提升试验数据质量,进一步提升试验成果。
无论如何赋能,高质量的数据都是AI底层逻辑中不可或缺的支撑要素。“AI的基础就是数据,没有数据,AI系统不可能搭建起来。同时,企业尤其需要重视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燕晓明表示,以Medidata平台为例,其数据都是临床试验的集合化数据,AI利用的只是患者在参与试验过程中提供的验证疗法的数据,平台会有很多规则保障患者隐私,从而保障其知识财产不会被分享或泄露。
“临床试验中AI技术是一个前景广阔且不断扩展的领域,AI技术可能是克服当前创新药进军海外市场中面临瓶颈的关键,为可持续制药研发的新模式提供了创新动力,提供了更好、更快、更具成本效益地开展试验的可能性。”燕晓明说。
eCOA促进数据质量提升
当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DHT技术当属eCOA/ePRO技术。在全球临床试验市场,包括美国FDA及欧洲EMA在内的多国数十项政策,都明确鼓励将COA数据作为支持新药上市申请的标签申明。随着临床试验的数字化发展,监管机构正逐步接受将eCOA数据纳入药物申请。
中国也相应出台多项政策明确鼓励使用eCOA/ePRO工具。2021年,我国NMPA出台《亚博体育》,首次正式且全面地聚焦该项技术,去年,又陆续出台以患者为中心的三项指导原则。
“所谓eCOA,其实是电子临床结局评估,即通过电子化的方式,收集和分析临床试验中患者的感受、身体功能或生存状况的信息。而ePRO是指电子患者报告结局,ePRO可以被理解为包含在eCOA中的数据类型。”宋乐介绍道。
为什么以eCOA为代表的DHT会受到这么多的关注和重视?对此,宋乐认为,几乎所有国家都在不遗余力地推“以患者为中心”的概念,即以人为本。eCOA之所以受到监管与业界的重视,主要包含四方面原因,其中有两条都符合以人为本的趋势。
首先是患者参与体验好、负担轻,增强了技术的可行性;其次是患者用药安全得到监测,可以通过eCOA技术,持续不间断地采集患者用药后的反馈。“其实在临床试验阶段,对数据尤其是安全性数据的把控,各地监管要求都是非常高的,这也是新药上市的一个基础,eCOA可以保障一些重要数据不会丢失。”宋乐补充道。
再次,eCOA也可以帮助提升数据质量,由于这种数据采集模式是远程的,可以实时采集患者当下的体验和反馈,所采集到的数据无需转录,从而降低数据丢失或数据转录错误的风险,从而提高数据质量。
此外,投入使用eCOA可以降低临床试验费用。公开资料统计,从项目总体投入而言,eCOA相较纸质方式费用降低了67%。成本降低主要依托于数据质量提升、项目运营效率增加以及患者安全保障三方面所带来的隐性成本降低,电子系统的费用相较于这些隐性成本而言其实是微不足道的。
根据Healthcare IT的报告,2023年eCOA市场估值14亿美元,预计2031年eCOA的市场会达到47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5.8%,eCOA市场未来将呈良性发展趋势。不过,根据Medidata数据测算,中国面对的现实是eCOA渗透率较低,或仅为5%。而在美国这一数据高达80%。
“在我国,eCOA仍处于待开拓的蓝海市场。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药企一旦做一些‘出海’项目,使用eCOA的比例会出现飙升。我相信在未来5-10年,我们会看到eCOA更加蓬勃的发展。”宋乐说。
(信息来源:21经济网)
 
中国生物类似药井喷,“出海”欧美市场潮起
近日,复宏汉霖宣布,公司商务合作伙伴Accord BioPharma Inc.于近日收到美国FDA通知,由复宏汉霖自主研发、生产的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HERCESSIHLX02,中国商品名:汉曲优®)获批上市,用于辅助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的乳腺癌、HER2过表达的转移性乳腺癌,以及HER2过表达的转移性胃腺癌或胃食管交界腺癌。
此前,百奥泰的托珠单抗生物类似药施瑞立在2023年10月下旬获得美国FDA批准,其为FDA批准的首款托珠单抗生物类似药。
生物类似药是一类兼具更低研发风险、更高技术门槛、更高利润空间的药物。虽然中国生物类似药行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在研产品超百款。据行业最新数据,自2019年2月NMPA批准首款生物类似药利妥昔单抗以来,截至目前,中国共有14种按新的注册分类获批的生物类似药品种(胰岛素类产品未纳入),其中多款中国企业开发的生物类似药已成功在欧美市场获批。
根据IQVIA预测,到2027年,随着全球相关生物药到达专利悬崖,生物类似药将贡献显著的市场份额。对中国药企来说,欧美等海外生物类似药市场前景广阔,“出海”追逐更高回报将为其业务带来可观增长。
复宏汉霖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兼首席财务官朱俊表示,公司几款生物类似药每年均可带来10亿元以上销售额,有此资金的支持可反哺其他创新产品的研发、适应症开发。
“汉曲优是进入美国市场的第6个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我们现在做生物类似药的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产品有望在美国市场第一个获批,我们会选择与美国大药厂合作,以此规避市场风险。”朱俊说。
生物类似药放量
生物类似药是指在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与原研药(参照药)有相似性的治疗用生物制品,其氨基酸序列原则上应与原研药相同。目前,国内获批上述的四大品种的生物类似药主要包括阿达木单抗、利妥昔单抗、贝伐珠单抗和曲妥珠单抗,主要用于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据智慧芽数据库,阿达木单抗原研药企是艾伯维,国内生物类似药企布局企业主要有百奥泰生物、海正药业、信达生物、复宏汉霖、正大天晴、君实生物等。另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中国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市场在2023年增至47亿元,2030年将达到115亿元。
至于利妥昔单抗、贝伐珠单抗、曲妥珠单抗,原研药企均为罗氏。利妥昔单抗的生物类似药布局企业有复宏汉霖、信达生物、正大天晴、盛禾生物、山东新时代药业、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华兰基因、南京优科生物、喜康(武汉)生物、浙江海正药业等。贝伐珠单抗的生物类似药布局企业有齐鲁制药、信达生物、复宏汉霖、东曜药业、贝达药业、百奥泰生物、苏州盛迪亚生物、东博安生物等。曲妥珠单抗的生物类似药布局企业有复宏汉霖、海正生物、正大天晴、安科生物、博锐生物等。
目前,生物类似药成为拉动复宏汉霖业绩增长的强劲动力。复宏汉霖2023年总收入约53.95亿元,同比增长67.8%。报告期内,公司盈利总额5.46亿元,公司首次实现全年盈利,主要是由于核心产品陆续实现商业化销售后持续销量扩大所致。
2023年,复宏汉霖5款产品实现销售收入合计约45.535亿元。其中,公司自营产品汉曲优®(曲妥珠单抗,欧洲商品名:Zercepac®)、汉斯状®(斯鲁利单抗)和汉贝泰®(贝伐珠单抗)分别达成全年销售收入27.370亿元、11.198亿元、1.194亿元。此外,基于与合作伙伴的约定,公司就汉利康®(利妥昔单抗)、汉达远®(阿达木单抗)分别获得销售收入约5.405亿元和0.586亿元。而在2024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约人民币13.49亿,汉曲优®作为核心产品取得国内销售收入约人民币6.71亿。
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表示,近两年生物类似药发展非常快,除了已获批上市的,国内在研生物类似药大概有100多个。“未来十年,全球大药厂的生物制剂不断面临专利到期的局面,将给生物类似药出让亚博体育的市场空间。”上述分析师说。
据IQVIA Forecast Link预计,2020至2030年间,生物类似药市场将以15%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发展,2030年将达到750亿美元。
应对市场竞争挑战
生物大分子药分子量大,结构复杂,更难表征,工艺敏感度高,无法完全精确复制,只能做到相似,因此被称为生物类似药。欧盟、美国、中国和WHO分别给出了生物类似药的定义,尽管描述不完全相同,但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生物类似药的三个重要方面: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
这些特点也使得业内认为生物类似药集采势在必行。对此,朱俊表示,集采需要有土壤,例如,胰岛素比较容易进入集采,是由于国内有很多企业可以进行胰岛素研发,且胰岛素相关产品的开发周期比较短,可以将很多企业聚集在一起进行议价。但生物类似药开发难度、成本比较高,很多生物类似药企业能否做成产品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他认为,在国内外任何一个市场,哪怕需要大规模降价,但生物类似药也不会到达“地板价”。
“在我们看来,由于生物类似药玩家较少,所以近几年就进行集采的可能性较小。事实上,我们也觉得只有做好提前市场风险评估,有较好的合作伙伴,商业化路径就会走得比较稳健。”朱俊说。
复宏汉霖方面称,尽管目前有些区域联盟集采在进行,但是根据市场观察,其对企业的影响都是可控的,当前并非是企业需要面对的较大危机。
上述分析师表示,鉴于带量采购政策在医保采购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可以预期,生物类似药未来有较大可能性迎来带量采购。但中国生物类似药产业基础薄弱、产能较低、成本控制能力较弱,生物类似药的临床规范和上市后监管原则尚在建设中,对生物类似药进行采购模式的创新,必须将上述现状纳入考量。
“中国生物类似药的成长还有赖于政策推动,政策也需注重对产业的引导和支持,并重视风险防范。”该分析师认为,与欧美企业比较,我国生物类似药产业还处在“婴儿期”,但欧美已经进入青年期。
IQVIA也分析认为,相较于化学仿制药,生物类似药的研发和商业化过程周期明显更长,并面临着较高的研发壁垒,生物类似药的单个产品研发投入常常超过1亿美元。生物类似药的研发相比小分子仿制药,具有更大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需要进行I期试验和大型的III期临床试验并提供充分的数据来证明其与原研药品在PK和药效上的相似性。
扬帆“出海”成趋势
但这也丝毫不影响优质国产生物药加速从中国走向世界。
据复宏汉霖披露,作为国产生物药“出海”代表,汉曲优®已先后在40余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包括英国、德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瑞典、澳大利亚、新加坡、阿根廷等,同时,汉曲优®还被纳入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医保,产品可及性得以进一步提升。2023年至今,汉曲优®海外商业化版图新添美国、泰国、菲律宾和巴西市场,其在加拿大的上市申请已获得受理,有望于2024年获批上市。汉曲优®也由此成为在中国、欧盟、美国均获批的“中国籍”生物类似药。
紧随复宏汉霖之后,百奥泰的托珠单抗和贝伐珠单抗去年先后在美国获批上市,欧洲目前已申报上市。此外,齐鲁制药雷珠单抗生物类似药也于今年初获欧盟批准。
在朱俊看来,“出海”的最终目的并非产品销售额能达到多大的规模,而是在于其背后的溢价空间。“汉曲优进军美国市场的时间较晚,事实上,我们也清晰地认识到,单凭汉曲优这一款产品想要在美国市场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比较难,汉曲优在美国FDA获批的最大价值在于,市场肯定了此款药物的地位,可以便于我们在相关产品及项目上获得较高的溢价空间。”
从眼下可见,中国的药企正在寻找机会使他们的生物制剂达到出口标准,并主要通过准入合作关系,打开市场,其成本将比西方和大型跨国公司低很多。虽然这些公司的产品仅对部分人有吸引力,但是他们有机会在几乎没有竞争压力的情况下进入市场,从而获得更高的溢价。
(信息来源:21经济网)
 
一年3023亿,销售大控费下的中国医药行业
2023年,对于中国医药行业而言,无疑是充满挑战的。最大的外部挑战在于,反腐的高压,导致合规的学术会议也出现了暂时性停摆,更不用说亚博体育灰色地带。
对于药企来说,反腐的影响也在销售费用方面得到了体现。2023年,中国医药上市公司销售费用总额为3023亿元,较2022年的2989亿元增幅有限。
那么,销售大控费下的中国医药行业,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01、“控费”是主旋律
总体来看,2023年“控费”是中国医药行业的主旋律。这一点,具有一定规模(2023年销售费用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药企,能够为我们提供观察的窗口。
这些药企2023年的销售费用率中位数为31.55%,较2022年的32.15%下降了0.6个百分点。当然,这背后的原因是有多个方面。
部分企业,得益于降本增效的推进,销售费用绝对值或许还在增长,但由于收入规模的高速攀升,使得销售费用率大幅下降。例如,得益于销售规模的大幅上升,加上销售团队的成熟度不断上升,百济神州的销售费用率由2022年的90.25%下降至2023年的61.19%。
未来,随着销售规模的继续攀升,百济神州的销售费用率也将继续降低。以百济神州为代表的药企,销售费用率的变化也会解决市场对于新生代药企的疑惑。过去,一直有声音认为,新生代药企的销售费用率过高,但实际上,这些药企的高销售费用率只是阶段性问题。
而部分药企销售费用率的下降,则是得益于实打实的“降本”:销售费用绝对值在下降。例如,信立泰的销售费用由2022年的10.9亿元下降至2023年的10.2亿元。
不过,对于部分药企来说,销售费用的控制,也意味着营收增长的停滞。例如,信立泰的营收从34.8亿元下降至33.7亿元。虽然公司的销售费用率略有下降,但在控费下失去了成长性,或许也并非市场所乐见的。
02、谁在逆势上涨?
尽管“控费”成为行业主旋律,但并非所有药企的销售费用都在得到控制。2023年,共有接近200家药企的销售费用率逆势上涨,增幅超过10%的药企超过20家。
2023年销售费用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药企中,销售费用率增长的企业也接近30家,包括海正药业、浙江医药等。当然,关于销售费用率的增长,我们也需要客观看待。
对于商业化初期的新生代药企,由于商业化团队构建需要投入费用,但产品的销售爬坡需要周期,因此在早期可能呈现销售额增长、销售费用率增长的情况。
但正如上文所说,随着商业化快速放量,加上渠道的成熟,这些药企的销售费用率将会快速下降。
不过,并非所有新生代药企,销售费用率的增长都能归咎于放量不充分。部分创新药企商业化已经多年,在这种情况下销售费用率依然难以得到控制。这种情况下,需要思考的或许是产品竞争力的问题,抑或是商业化基因是否具备。
另外,在销售费用率增长的阵营中,核心群体主要是受到集采等因素影响,产品竞争力有所下降的传统药企。对于这部分药企来说,销售收入的下降幅度超过销售费用控制,销售费用率自然会攀升。
典型如康哲药业,2023年其销售费用为25.1亿元,较2022年下降2.1亿元。但由于公司核心管线受集采影响,整体收入减少超10亿元。这也导致,公司销售费用虽然降低,但销售费用率却由2022年的29.74%增长至2023年的31.34%。
对于这些药企来说,无疑需要在产品力方面多下功夫。
03、未来还有下降空间
总体来看,在产品力方面下功夫,也是整个中国医药行业需要继续做的。就销售费用率来说,即便是国内最为头部的传统药企,仍远远高于国际大药厂。
以恒瑞医药、石药集团、翰森制药等老大哥为例。在销售费用率的控制方面,这几家企业都算是先锋。如下图所示,石药集团费用率下降了超4个百分点,翰森制药也下降了近3个百分点。
相比于中药企业,上述药企销售费用率并不高,但与海外大药厂相比仍不低。海外大药厂同通常并不公布单独的销售费用,而是将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相加计算。
即便如此,海外大药厂(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营收的比值基本在20%左右,仍远低于上述药企。例如,默沙东上述比值仅为17.4%;增长压力较大的百时美施贵宝,这一比值也仅有37%。
作为对比,国内头部药企这一比值显著高于海外药企。比如翰森制药上述费用占营收比重为42.3%,恒瑞医药为43.83%。
对于中国医药行业来说,反腐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可能只是暂时的,但药企降费等内功的提升却是永久的。
(信息来源:氨基观察)
 
创新药产品持续获纳入
近日,2024年度上海城市定制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沪惠保”投保窗口正式开启。据了解,2024版沪惠保增加国内外特药种类。梳理发现,广州、苏州等多地2024版惠民保纷纷升级换代,保障力度不断增强。
其中,恒瑞医药、华东医药、泽制药等多家药企的创新药产品被纳入惠民保。业内人士表示,作为一种普惠性补充医疗保险,惠民保有效降低了居民医保目录内和目录外高额的医疗负担,为参保人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同时也为医药产业开拓了新的支付方。
增加国内外特药种类
据了解,相较于2023版,2024版沪惠保增加国内外特药种类。具体来看,国内特定高额药品从去年36种扩增至41种,海外特药从去年15种扩增至28种,CAR-T治疗药品从去年2种增至3种。
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特药目录有动态调整机制,整体而言,药品目录制定和调整会考虑药品的临床有效性和先进性,以及药物经济学和惠民保基金可承担性,确保满足惠民保公平性、普惠性和可持续性。此外,也会考虑国家医保药品集采和医保目录纳入情况,纳入医保外的先进特药,确保惠民保对医保形成有效补充。
以CAR-T治疗药品为例,此前纳入沪惠保的CAR-T治疗药品有两款,分别是阿基仑赛注射液(奕凯达)和瑞基奥仑赛注射液(倍诺达)。今年,沪惠保对阿基仑赛注射液的适应症进行扩充,并增加1种CAR-T药品——泽沃基奥仑赛注射液。
据专家介绍,CAR-T治疗是一种利用人体自身免疫系统进行的个体化治疗方法。技术人员通过白细胞分离,从患者体内提取T细胞(白细胞的一种类型),并用嵌合抗原受体(CAR)对其进行修饰,让T细胞能够识别癌细胞上特定抗原,进而做出反应。完成基因工程修饰后,技术人员将CAR-T细胞回输给同一位患者。
 “过去两年,有近60位使用奕凯达的患者从沪惠保中获益。沪惠保的全面保障为许多罹患大病重病的参保人提供亚博体育治疗支持。今年已是奕凯达第三年被纳入沪惠保,新一期沪惠保保障责任还新增了其于2023年6月获批的二线适应症,有望进一步减轻淋巴瘤患者的治疗负担,助力亚博体育淋巴瘤患者走上可及可愈之路。”复星凯特方面表示。
更好满足被保险人需求
除了沪惠保外,多地2024版惠民保迭代升级,保障和服务不断加码。
以苏惠保为例,“苏惠保2024”此次共上线两款产品,基础版产品保持79元/人/年,新增升级版,产品保费为150元/人/年,均享500万元医疗保障。值得一提的是,升级版产品扩充了门诊和住院医疗费用的保障范围,降低了门诊和住院医疗费用的免赔额,同时高额药械种类增加至45种,CAR-T药品种类增加至3种。
2024年度“广州惠民保”亦在日前上线。据悉,今年广州惠民保依旧有基础版和升级版两个版本,在保障范围上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升级。其中,基础版延续5年保持49元/人/年的保费不变,保障范围覆盖医保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和20种特定高额药品费用,年赔付金额达200万元。除了特效药数量进行了扩展之外,对特药结构也进行了优化,通过纳入新的药品对已经进入医保报销范围的药品进行替换,更好地满足被保险人医保外用药的需求。
根据镁信健康、波士顿咨询、中再寿险共同编撰的《Yabo亚博集团官方网站》,惠民保、百万医疗险及特药险是对创新药的支付贡献较大的商业健康险产品形态。《Yabo亚博集团官方网站》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超过90%的惠民保产品包含特药责任,国内上市的肿瘤创新药是惠民保目录的核心药品。
提升创新药可及性
多家上市药企在近期披露的公告中表示,创新药品已被多地惠民保纳入特药报销目录,提升产品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恒瑞医药在4月17日发布的年报中称,2023年,公司新获批的阿得贝利单抗(艾瑞利),显著提高患者总生存期,为中国患者提供了更优治疗方案,多地普惠性惠民保已将其纳入特药报销目录,收入快速增长。
据了解,作为中国首个获批小细胞肺癌适应症的自主研发PD-L1抑制剂,阿得贝利单抗打破了3年来进口PD-L1抑制剂产品在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领域的垄断地位,于2023年3月获批上市。抗肿瘤药物PD-L1抑制剂阿得贝利单抗被亚博体育、上海、成都、厦门、苏州等多个城市纳入惠民保特药报销目录,抗肿瘤药加入报销目录,将大幅减轻肿瘤患者自费负担,增强患者治疗信心。
制药在2023年社会责任报告中表示,泽普生第二个适应症“进展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适应症纳入医保后,陆续被全国重点省市的93个惠民保产品覆盖。
“报告期内,公司战略合作产品淫羊藿素软胶囊通过价格调整、纳入多地惠民保、慈善赠药等方式来降低患者负担,提升产品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华东医药在2023年ESG报告中表示。
(信息来源:中国证券报)
 
多款国产生物类似药产品成功“出海”其它国内药企积极布局
近期,多款国产生物类似药产品开启“出海”模式。4月底,港股上市公司复宏汉霖披露公告显示,由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汉曲优(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新获美国FDA批准上市;4月下旬,A股上市公司百奥泰披露公告显示,公司的生物类似药产品托珠单抗注射液,已收到了欧洲药品管理局人用药品委员会积极意见;2023年底,百奥泰的贝伐珠单抗注射液生物类似药已在美国获批上市等。
浙商证券、德邦证券等机构在研报中表示,目前多款原研生物药的全球专利即将到期,看好国内生物类似药产品的国际化,并看好国内企业在该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5月7日,复宏汉霖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朱俊表示,生物类似药产品可以为公司发展带来稳定的现金流,为公司开发风险相对较高的创新药提供资金保障。
“一般而言,生物类似药的销售放量速度极快,每年可提供数亿元的净利润。”朱俊表示,汉曲优在美国市场的获批,提高了复宏汉霖在生物类似药领域的影响力,可以帮助公司的其他生物类似药产品在海外市场拿到更大的议价权。
部分专利临近到期
近年来,在国内生物医药领域,布局生物类似药的企业数量持续增加。
以贝伐珠单抗产品为例,据药融云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神州细胞、信达生物、博安生物等十家国内企业的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已获批上市。另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数据,这些产品提交上市申请的时间普遍集中于2020年至2023年期间。
据悉,原研生物药专利即将到期,是国内药企布局相关生物类似药的主要驱动因素。资料显示,以贝伐珠单抗的原研产品为例,其于2004年在美国上市。一般而言,药品的专利保护期限为20年,因此到2024年,国内的贝伐珠单抗产品迎来了市场机遇。此外,阿达木单抗、帕博利珠单抗、乌司奴单抗、纳武利尤单抗、地舒单抗等多款重磅生物类似药原研产品也已经或即将迎来专利到期。
精鼎医药亚太区研发战略咨询技术副总裁张明平表示,近年来,生物类似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治疗一些疾病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临床优势及成本优势,随着多款原研生物类似药专利到期及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类似药产品的需求也将有所提升。
多家企业选择“出海”
与过去化学仿制药企普遍局限于国内市场所不同的是,目前海外已是国内生物类似药生产企业的重要市场。
例如,复宏汉霖的汉曲优已在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是获批上市国家和地区最多的国产生物类似药产品。资料显示,汉曲优于2023年实现海外市场销售收入0.93亿元,同比增长162.3%;百奥泰的托珠单抗产品、贝伐珠单抗产品均已获得FDA批准上市。
据悉,在海外市场,由于原研生物类似药售价高昂,随着其产品专利到期,监管机构欢迎亚博体育的品牌产品供应到市场。张明平坦言,欧美地区的医药开支巨大,以全球前25款畅销药为例,美国的平均药价是中国的10倍,因此海外政府、医保支付机构和保险公司都有很大的动力引入疗效相仿、价格更低的生物类似药产品。
“与化学仿制药产品不同的是,生物类似药产品有着更高的研发、生产壁垒,其质量工艺更决定了产品能否撬开海外市场大门,这对国内企业而言提出了新的挑战。”张明平进一步表示,生物类似药产品的研制周期更长,研发成本更高,其制造取决于GMP水平,还有低成本的大规模生产技术;在产品“出海”时,企业既需要从法规、临床实践、市场准入等角度,制定一个成功可能性高的市场开发策略,也需要确保数据与开发计划符合海外主要国家人用药品技术要求,及国际协调理事会(ICH)的要求,保持与药监机构良好的沟通并获得认可。
(信息来源:证券日报)
 
国内眼科治疗领域一个月“吸金”超3亿元,国产化替代进程不断加快
近期,全国医药健康领域仍有多家企业获得投融资,其中不乏眼科领域的企业,涉及天宸生物、微清医疗等,所募资金主要用于加大研发、拓展产品线、加速海外市场布局等。
4月16日消息,视微影像(河南)科技有限公司(Intalight赛炜)宣布,公司于近期完成海通开元领投的超亿元D轮融资,所融资金将主要用于加大研发投入、拓展产品线及加速海外市场布局。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Intalight赛炜获得了超3亿元C轮融资及华厦眼科数千万元战略融资,总融资额超4亿元,投资方包括国寿股权、前海方舟、辰德资本、深创投、中金汇融、临港蓝湾等投资机构,以及爱尔医疗、华厦眼科两大眼科产业方投资人。
3月27日,天宸生物宣布完成1亿人民币A+轮融资,投资方为招银国际。该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眼科三类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公司,拥有材料学,光学,眼科临床团队,开发眼科未满足临床需求的创新型医疗器械,产品涵盖有源器械和无源器械。此前的2023年10月底,公司刚宣布完成由湖州友成、富海交子创投、山证创新、常熟吴越天使创投和合肥弘沓共同参与的过亿元B1轮融资,本轮资金将主要用于公司创新药项目的临床推进和产业化准备,支持项目国际化进程。
据天眼查3月26日信息显示,微清医疗完成1亿人民币D轮融资,投资方为中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该公司是眼科高端影像与智能设备研发生产商,定位眼科和视光细分领域,核心产品有共焦激光眼底造影机、眼底照相机和手持数码裂隙灯。本轮融资完成后,将帮助公司夯实核心产品“超广角共焦激光相机”的全球地位,加速新品研发迭代、市场推广进程和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
业内表示,眼睛是人体重要的器官,眼健康越来越受现代人的重视,由于眼部结构精细且复杂,高端眼科医疗设备是实现眼科精准诊疗的关键。高端眼科医疗设备不仅能够尽早发现并帮助医生管理潜在的眼科疾病,有助于减少眼科疾病负担和致盲风险,同时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大幅改善治疗效果。
高端眼科医疗设备涵盖眼科手术显微镜、眼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眼科光学生物测量仪、超广角眼底相机、超乳玻切一体机以及飞秒激光等高价值、高技术含量的眼科诊疗设备,在眼科疾病诊疗中均有着重要应用。
近年来,受利好政策的持续推动,中国眼科医疗设备产业发展迅速,国产高端眼科医疗设备不断涌现,随着资本不断加码,国产化替代进程有望不断加快,未来有望在亚博体育眼科高端眼科医疗设备领域实现国产替代,满足亚博体育患者的需求。
(信息来源:制药网)
 
国内现有上百家AI+医药研发企业,头款进入临床AI药物已诞生
AI制药呈现出高效率,近年来,“AI+新药研发”也成为医药行业企业重点布局的新赛道和新方向。数据显示,全国现有102家AI+医药研发企业,全国AI+医药产品在临床前研究阶段和临床试验阶段的项目分别有76项和30项。
据悉,虽然目前全球暂时还没有一款AI研发的全新药物成功获批上市,但是AI制药也迎来了新的突破,其中INS018_055是一款由英矽智能端到端人工智能平台发现的、潜在First-in-class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候选药物,该药物于2023年1月在新西兰临床I期试验中取得积极顶线数据,在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PK)方面均表现良好。
2023年6月英矽智能宣布该药物进入2期临床试验阶段,在中国、美国两地同步开展。2024年3月8日,英矽智能在《亚博体育》(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发表研究论文,阐述由其生成式AI发现和设计的潜在TNIK抑制剂INS018_055从算法开发走到2期临床试验的历程,并头次披露该药物的临床前和1期临床试验数据。
研究人员在论文中表示,INS018_055的临床前和1期临床试验结果说明人工智能驱动的药物发现具有简化药物设计的潜力,但这些结果需要在2期和3期临床试验中进一步评估。
INS018_055是中国头款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并进入临床的AI药物。据了解,INS018_055的适应证是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罕见病,病因不明,好发于中老年男性。患者通常表现为慢性呼吸困难和干咳,症状持续数月至数年,终可能导致低氧血症、呼吸衰竭。
业内指出,AI+新药研发是指以医药大数据为基础,将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及大数据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药物研发过程中。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高、风险高,素有十年十亿美元的“双十”困境说。而AI强大的算法和算力有望大幅缩短药物研发的时间,降低研发成本。有机构估计,生成式AI每年可为制药和医疗行业带来600亿至1100亿美元的经济价值。另有机构表示,使用AI技术可使药物早期发现所需时间缩短至1/3倍,成本节省至1/200倍。
可见,以人工智能(AI)大模型为主导的新兴技术,正在加速重塑医药制造行业。AI和医药行业的融合,有望改善行业重投入、高风险的现状,推动行业更快地发展。
面对AI带来的经济价值,国内外药企也积极拥抱这一市场。数据显示,当前国内现有102家AI+医药研发企业,头部企业主要有英矽智能、晶泰科技、深势科技、冰洲石生物等,其中晶泰科技、英矽智能已在香港市场提交IPO申请。
(信息来源:制药网)
 
 


市场分析
独家专访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官张儒民:生成式AI将在制药业产生变革性影响
随着ChatGPT的横空出世,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各个行业的应用赋能引起广泛讨论。在新药研发领域,从传统AI到生成式AI,人工智能技术能否彻底颠覆传统流程?它的应用存在哪些难点?中国在这一赛道上处于怎样的位置?
针对这些问题,近日,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GHDDI)首席科学官张儒民在中关村论坛上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的独家专访。他表示,传统的人工智能已经在新药研发中做出点点滴滴的贡献,希望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一个集大成者,从实验室助理变成团队领头人,真正成为新药研发的“利器”。
他指出,考虑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语言方面展现出的阅读理解能力,它有望像一群非常优秀的制药科学家那样思考。“如果人工智能可以具备成千上万制药科学家的集体智慧和知识素养,再去赋能新药研发的话就会非常了不起,因为它拥有我们制药业的全部知识和经验,还能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做出创新性的思考。这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对新药研发带来的革命性影响。”
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由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亚博体育市政府和清华大学于2016年共同创立,这是中国首家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创办、非营利性质的新型药物研发机构,致力于开发创新药物和全新技术以应对全球健康领域的重大疾病挑战,专注于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研究,其重点研究领域包括抗病毒研究以及结核病、疟疾等疾病研究。
(信息来源:21经济网)
 
49亿美金赌注归零,吉利德出局CD47背后
一款新药优异的早期临床数据,往往能激发大药企的并购热情,成为BD交易的重要催化剂。
在创新药领域,不乏药企在重要会议上公布亮眼数据后,随即被大药企收购的案例。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胜利的天平会倾向大药企。毕竟,创新药的研发充满变数,不确定性才是最大的确定性。
最近,吉利德就在一场价值49亿美元的BD赌局中,彻底“认输”。
2020年3月份,吉利德科学掷下重金,以4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专门研究针对CD47靶点免疫疗法的ForthSeven。
日前,在公布一季度财报的同时,吉利德更新了管线进展,其中关于CD47单抗Magrolimab的6项实体瘤临床被全部剔除。
考虑到今年2月份,Magrolimab的血液瘤临床已经被全部终止。这也意味着,吉利德已经彻底“认输”。
作为CD47抗体研发最快的选手,Magrolimab出局无疑令人扼腕。当然,CD47靶点的研发还在继续。
01、逐梦者吉利德
PD-1,这一十年难遇的大靶点,成就了默沙东,也吸引了无数想要逆袭的后来者。免疫治疗时代,大家都希望找到下一个吸金靶点,CD47就被视为这样一个机会。
作为杀死肿瘤细胞的“安全卫士”,巨噬细胞的活性受“吃”和“不吃”的信号控制。肿瘤细胞表面可能会表达“吃”信号(例如钙网蛋白),使巨噬细胞能够识别并消灭它们。
为了抵消这种可见性,狡猾的肿瘤细胞,往往会表达高水平的CD47蛋白,它通过与巨噬细胞表面的信号调节蛋白SIRPa结合,可以传递“不要吃我”的信号。
为了应对这一情况,各大药企们开始着眼于研究针对CD47靶点的药物,希望通过阻断吞噬细胞与癌细胞之间的信号交流,让吞噬细胞正常工作,杀灭癌细胞。
由于CD47蛋白的过度表达,在所有类型的肿瘤中都很常见,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结直肠癌或胃癌、肺癌等。研究表明,这与更具侵袭性的疾病和较差的存活率相关。
也正因此,CD47靶点被视为一个有前景的靶点。Forty Seven在2020年ASCO年会更新的Magrolimab一线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A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Ib期临床数据显示,ORR分别达到64%和91%,更是点燃了这一赛道,吸引了吉利德等一众药企的入局。
在大家的设想中,CD47抗体药物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以血液肿瘤为基石,探索实体瘤潜力”。初步实现POC的血液肿瘤领域(如AML/MDS,临床需求迫切),并进一步将CD47相关药物作为联合疗法的基石拓展至MM等其他血液肿瘤适应症。
在此之后,则是联合现有SoC后线治疗免疫治疗不敏感的实体瘤患者,或与PD-1/PD-L1抗体、SHP2抑制剂等联合解救治疗常规免疫治疗失败的实体瘤患者。
这也是ForthSeven选择的方向。只是,目前来看,吉利德的下注并不成功。
02、先驱变先烈背后
任何一个靶点的成药都不容易,CD47更是如此。
CD47蛋白广泛表达于我们的正常细胞中,而不仅限于癌细胞。
虽然仅仅阻断CD47-SIRP的相互作用,不足以引发吞噬作用,还需要钙网蛋白等“吃我”信号的助攻。但在肿瘤细胞、衰老的红细胞和血小板,阻断CD47-SIRP的相互作用会直接引发吞噬作用。
CD47靶点难以成药的主要原因,是红细胞与药物的亲和力远远高于肿瘤细胞,导致血液毒性难以避免。如何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避免误伤到红细胞,成了一个棘手问题。
吉利德的Magrolimab,采用的是非常原始的一个路线:“惹不起,躲得起”,仅在IgG4抗体上去除了Fc端ADCC效应。
大家知道,抗体的真面目是IgG(免疫球蛋白)。因为二硫键数目和位置各不相同,免疫球蛋白共有4个亚型:IgG1、IgG2、IgG3、IgG4。
这些不同亚型的抗体,在血浆中含量不同,功能并不一致,对红细胞的杀伤力也有所差异。总体来看,IgG4抗体似乎是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红细胞毒性的一种亚型。
只是,目前来看,这个改造似乎不足以解决CD47抗体的血液毒性问题。
Magrolimab需要依靠费劲的“预激给药”方案来减少毒性问题。从过往的临床数据来看,虽然Magrolimab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贫血,但其血液毒性的表现依然让人揪心。
同时,因为Magrolimab结合红细胞的特性而产生的“抗原沉没效应”又间接影响了其临床疗效。
抗体的改造并不成功,或许是吉利德停止Magrolimab研发的核心原因。
今年2月7日,吉利德宣布已终止Magrolimab用于治疗AML的III期ENHANCE-3研究,FDA将所有Magrolimab针对MDS和AML的研究(包括相关的扩展研究项目)置于全面临床搁置状态。
原因在于,IDMC评估最新数据发现Magrolimab+阿扎胞苷+维奈克拉无治疗效果,且增加了死亡风险(主要由感染和呼吸衰竭引起)。
03、探索仍将继续
作为先行者,Magrolimab的出局,虽然令人扼腕,也一度令市场担心CD47的成药问题,但是,CD47靶点的探索之路并不会因此而终结。
在面对CD47靶点的挑战时,海内外药企已经展现出不屈不挠的创新精神,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这些方案包括但不限于:减少CD47药物与红细胞的结合以降低潜在的副作用、放弃CD47抗体的直接杀伤作用以寻求新的作用机制、开发双特异性抗体以及探索联合用药策略等。
不同的研发思路催生了多样化的药物分子,这些分子在生物学特性、临床安全性和疗效上各有千秋。
因此,单一药物分子的早期临床表现,并不能够作为评判整个靶点价值的终极标准。
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从早期CD47分子的失败中汲取教训、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出新一代CD47分子的药企,仍然有机会在这场竞赛中取得成功。
当然,吉利德的这次经历也给市场敲响了警钟,提醒着后来者:在创新药的研发道路上,成功并非易事,药企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也要对研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败有所准备,以科学的态度和审慎的策略,应对研发过程中的各种挑战。
(信息来源:氨基观察)
 
17家药企被“踏破门槛”,均获得100家以上机构扎堆调研!
据统计,近5个交易日(4月25日至5月6日),两市约631家公司被机构调研。从这些公司所属行业来看,医药生物行业备受机构关注,获得20家以上机构扎堆调研的公司中,有超50家来自医药生物行业,其中有17家被百家以上机构关注,包括影联医疗、迈瑞医疗等。
具体来看,国产医学影像设备头部影联医疗和同为医疗器械头部的迈瑞医疗均获得400家以上机构调研,机构家数分别达433家、412家。
在互动提问环节,影联医疗的海外业务、未来规划等方面备受机构关注。公司提到,截至2023年,公司海外市场收入达16.8亿元,全年同比增长超50%,海外市场占收入比例接近15%。2024年度,公司将通过创新产品,加深与各区域伙伴的合作,加深体系建设,稳扎稳打,助力海外业务的高质量成长。
迈瑞医疗在互动提问环节中提到,公司将不断加大欧洲市场的投入力度,未来欧洲的业务增长有望持续提速,部分国家如法国、英国、西班牙将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同时,通过结合内外部的方式,公司预计今年底之前有至少10个海外本地化生产将启动,这对于加快迈瑞在海外公立市场和中大样本量客户突破上有着重要意义。
连锁药店头部老百姓、一心堂分别获得161家、131家机构调研。两家头部的开店规划受机构关注。对此,老百姓表示,公司2024年新开门店主要聚焦拓展湖南、天津等11个优势省份。同时,公司在已有一定规模的地级市不断加密,聚焦拓展95个重点拓展地级市,新增聚焦城市门店在新增总门店数中占比达92%,以提高市占率、品牌影响力及消费者的心占率。2024年计划开店4,000家以上。2025-2026年公司门店将保持快速扩张,2025年公司计划开店5,000家,2026年计划开店6,000家。一心堂则表示,2024年第一季度新开门店579家,主要以自建及并购为主,新开门店需要一定的筹备周期,今年将会正常推进门店数量扩张,继续向县级、乡镇级扩张。目前重点发展区域是川渝市场、山西市场及广西市场。
眼科头部兴齐眼药接待了151家机构,公司重磅产品阿托品备受机构关注。在产能方面,公司表示,在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获批后,生产线就开始进行24小时不间断生产来满足产品的市场需求,目前生产线运行顺利,持续合规生产中。近期公司已有新增生产线生产的产品陆续投放市场。未来,公司将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提前布局扩充产能,充分满足市场需求。
此外,国产医疗器械头部东富龙也获得百家以上机构调研。公司提到,研发费用的增加主要是公司加大在新产品上的研发,在部分新产品的研发中也招募了较多高学历且研发经历丰富的高端人才,因此相应费用增加,截止2023年末,公司研发人员共计1001名,较2022年的855名有较大增加。
(信息来源:制药网)
 
492家上市药企销售费用合计3452亿元,超6成企业销售费用增加
根据数据统计,A股492家药企均已披露2023年年报。从销售费用上来看,这492家上市药企销售费用合计为3452.09亿元,同比微升。其中,有298家药企2023年销售费用同比增加,企业数量占比约为60.57%。
根据梳理,有13家药企2023年销售费用超过50亿元。其中上海医药销售费用达到上百亿。根据数据统计,2023年上海医药销售费用为139.02亿元,同比下降2.64%。
根据上海医药发布的财报显示,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2602.95亿元,同比增长12.21%,其中,医药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62.57亿元,同比下降1.87%;医药商业实现销售收入2340.38亿元,同比增长14.04%。据悉,上海医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构建“自主研发+并购引进+孵化培育”开放多元的创新体系,在加速推进研发管线进程的同时,不断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和创新企业的合作。2023年,公司新药在研管线已有68项,其中创新药55项,改良型新药13项。目前,已有3款1类新药提交pre-NDA或上市申请,4项处于关键性研究或临床III期阶段。
数据显示,复星医药、恒瑞医药、百济神州销售费用均超70亿元,分别为97.12亿元、75.77亿元和73.04亿元,同比分别增加5.90%、3.12%和21.80%。
其中复星医药2023年总营收约414亿元,其中制药业务收入302.22亿元,占比高达73%。据悉,目前,复星医药聚焦在肿瘤、自身免疫、中枢神经、慢病(肝病/代谢/肾病)等核心治疗领域,重点强化了小分子、抗体/ADC、RNA和细胞疗法四大核心技术平台,同时积极布局肿瘤疫苗、AI药物研发等前沿技术。
恒瑞医药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228.20亿元,同比增长7.2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3.02亿元,同比增长10.14%。报告分析,随着恒瑞医药创新成果持续获批,创新药临床价值凸显,驱动收入增长。2023年公司创新药收入达106.37亿元(含税,不含对外许可收入),实现了同比22.1%的增长。据悉,恒瑞医药全面推动资源整合,夯实医学、市场双引擎驱动机制,持续优化组织结构,增强医学及市场专业化人才团队力量,进一步减少一线销售人员,促进运营提效,2023年度公司销售费用率比同比下降1.34%。
百济神州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74.23亿元,同比增加82.13%;产品收入为155.04亿元,同比增长82.8%。百济神州表示,公司销售费用变动“主要系报告期内全球商业化的持续投入所致”。
除以上4家药企外,其余9家销售费用超50亿元的药企中,华润三九销售费用增幅较为明显,其2023年销售费用为69.65亿元,同比增加37.21%。该公司在年报中解释称,销售费用变动“主要系因本期并购昆药集团导致”。此外,迈瑞医疗、益丰药房、太极集团同比增幅也超过10%,分别为18.77%、12.49%和12.57%。
(信息来源:制药网)
 
 


运作管理
百济神州的“溢出效应”
如果创新药想在全球获得成功,需要做好哪些准备?这一问题或许没有标准答案。毕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不同公司有不同的禀赋。
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需要一批先行者以及一个极为突出的标杆,带领创新药产业持续向前。当前,创新药产业正迎来这样的觉醒与变革。
在过去十余年里,随着创新力量的逐步觉醒,行业标杆愈发清晰。目前来看,百济神州无疑会成为创新药产业具有示范意义的标杆。
尤其泽布替尼作为国内首个十亿美元分子,能够给予创新药企很大的启发:只要方向正确、实力足够,后来者也可以创造奇迹。
除此之外,PD-1持续出海、潜力管线的持续打造,百济神州不断刷新市场认知的同时,也将为创新药行业带来深远的溢出效应。
这种溢出效应不仅体现在公司自身的成就上,更在于其对整个行业的推动与启发。百济神州的成功,将激励亚博体育创新药企业勇于探索、不断突破,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01、标杆效应
“标杆”之所以能够成为“标杆”,必然有诸多因素的共振。“百济式成功”虽不容易复制,但其在商业层面的成功,依然将为整个创新药行业带来显著的标杆效应。
就创新药收入规模来看,百济神州是当之无愧的“一哥”。2023年,其创新药产品收入超过155亿元,远远超过恒瑞医药、翰森医药等老牌劲旅。
事实上,百济神州2023年财报的公布,已经为整个创新药行业注入了信心。不仅在于其收入规模攀升,更在于泽布替尼全球销售额达13亿美元,成为国内首个十亿美元分子。
在创新药领域有个众所周知的标准,当一款药物的年销售额达到10亿美元,才能被称为全球级别的重磅药物。在2023年上半年全球销售额top50的药品中,销售额最低的也有15亿美元。
榜单门槛几乎逐年提高。而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这份榜单始终没有国产分子的身影。如今,泽布替尼实现了业内对于十亿美元分子的“夙愿”。本质上,这更接近于一种等待多时的宽慰——国内创新药的发展终于以实力站稳脚跟。
泽布替尼的增长远未触及天花板。一方面,其诸多适应症布局刚进入收获期;另一方面,其全球布局的潜能也未充分释放。根据海外机构evaluate pharma的预测,泽布替尼2028年的全球销售额大约在40亿美元左右。
而PD-1替雷利珠单抗的持续出海,也将改变市场对于“卷王”的认知。尤其是替雷利珠单抗近期一系列大适应症的海外获批。
今年以来,替雷利珠单抗在美国、欧洲相继获批上市。首先是在美国,用于治疗既往接受化疗后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日前,替雷利珠单抗在欧盟斩获了3项适应症,涵盖了非小细胞肺癌的一、二线治疗。在PD-1最核心的适应症相继出海,替雷利珠单抗的海外收入天花板势必会不断打开。
自2019年起,百济神州在全球范围内逐步打造了一支超过3700人商业化团队,且大部分人员在当地招募。过去几年,其完成了全球销售网络的搭建和商业化能力的验证,泽布替尼也交出了自主商业化的亮眼答卷。
持续进击的同时,百济神州也在不断提高运营效率。
2023年,其收入规模超过174亿元,同比增长82.8%。营收大幅增长的同时,运营费用整体(即研发费、销售行政费用的总和)仅同比增长13%,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速则是运营费用增速的6倍(2022年为5倍增速),这说明百济运营效率提高,成本管控初见成效。
这也在百济神州的亏损额数据上得到了体现。2023年,其亏损额为67.15亿元,较2022年136亿元的亏损,大幅收窄超50%。很显然,随着营收规模的继续攀升,百济神州作为国际化先锋,或许将带来极高的盈利预期。
对于本土创新市场来说,这些“数字”一方面能够激励国内药企增加研发投入,推动创新药的研发、上市及出海;
另一方面,这种成功的商业化案例,将吸引亚博体育的投资者关注、投资中国创新药领域,为研发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02、品牌效应
标杆效应之外,百济神州带来的品牌效应同样值得关注。作为创新药企而言,最强的品牌效应莫过于自身不断进化的研发创新能力。
百济神州的成功并非偶然,正是建立在强劲的研发实力之上。以泽布替尼为例,简单来说,在适应症方面:海外药企能做的,泽布替尼能够做得更好;海外药企难以覆盖的,泽布替尼也能完成覆盖。
例如,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的头对头临床试验中,泽布替尼击败了伊布替尼。凭借这一战绩,泽布替尼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CLL/SLL。
对于药企来说,临床头对头的代价极其高昂,一旦失败不仅意味着巨额临床费用打水漂,更意味着彻底失去翻盘希望。
当然,百济神州选择头对头,也并非毫无把握。澳洲前期试验已经显示出泽布替尼相对伊布替尼更好的疗效,唯一的不确定性在于“好多少”。百济神州毅然决定头对头,用实力趟出了一条路。
目前,泽布替尼是首个且目前唯一一个对比伊布替尼在CLL患者中取得PFS优效性的BTK抑制剂。在2023年的NCCN治疗CLL/SLL指南中,泽布替尼已是最高级别推荐。
泽布替尼不仅是优于伊布替尼,并且在第二代BTK抑制剂中也展现出最优的潜质。今年3月份,百济神州宣布的匹配调整间接比较结果显示,泽布替尼对比阿可替尼在无进展生存期和完全缓解方面具有优势,以及潜在的总生存期改善。
除了“人有我优”,泽布替尼还能实现“人无我有”的突破。例如,其是欧盟地区首个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的BTK抑制剂。这是血液肿瘤领域的一个重大进展,使得初始治疗后未获得缓解或出现复发的FL患者,拥有一种全新且有效的治疗选择。事实上,在全球同类药物中,泽布替尼已成为适应症最广泛的药物。
正是这些要素,让泽布替尼能够收获全球市场的认可,销售额持续飙涨。
在这背后,百济神州也通过多年的布局,在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等地区建立了一支执行能力强大的超过3000名员工全球临床开发和医学事务团队。公司自主开展超过130项临床试验,并在约45个国家和地区入组了22000多名受试者。
几年之前,百济神州这样高举高打地投入研发、在全球建立自主研发和临床团队的方式备受质疑。这一战略布局不仅需要时间的沉淀,更离不开持续的资金投入。
纵观全球,尤其是在海外发达国家,高昂的临床试验成本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光靠烧钱是远远不够的。在全球开展关键临床不仅耗费巨资,更考验药企的实力。
百济神州基于对药物临床开发的前瞻性布局,开展了诸多全球临床试验。如今,无论是其成熟的研发全球化团队,还是已然获得成功的泽布替尼、蓄势待发的替雷利珠单抗,正在逐步改变全球市场的认知。
百济神州用事实证明了,其有别于他人的研发战略的正确性和前瞻性。如果在早期没有布局全球临床,百济神州很难取得今日之成就,很难在全球范围内将创新药物更快地推向市场,惠及全球患者。
03、引领效应
所有商业逻辑的成功,都是因为能够选择正确的“术”,百济神州也不例外。作为创新药标杆,百济神州能在诸多方面给国内药企带来启示。
特别是在团队构建上,百济神州展示了前瞻性的重要性。即如何在一开始就为公司战略目标服务,以全球化目标去构建团队。
当然,前瞻性构建团队只是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如何以高效、合理的体系,打造出一支稳定且极具战斗力的团队。
外界有声音认为,百济神州的成功大部分得益于“钞能力”,尤其是在人才薪酬支出层面“舍得花钱”。的确,以全球化目标去构建公司团队,薪酬看上去可能高于国内平均水平。
然而,深入分析百济神州的薪酬体系,我们可以发现更深层的真相。
所谓的高薪酬,实际是一套更加全面完善的薪酬体系。核心在于,百济神州的薪酬体系对标的是海外成熟药企,采用“现金+股份奖励”模式,其中股份奖励占据大头。而国内A股上市公司业绩报告一般会分开披露高管报酬总额和股权激励,往往披露前者居多,因此存在不同企业高管薪酬统计口径方面的差异。
以公司CEO为例,先来看现金部分。2023年,欧雷强基本年薪87.1万美元,董事会在综合公司去年取得的重大进展、业务目标达成情况,因此支付113万美元的实际奖金,合计200万美元。(注:200万美元薪酬仅只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奖励,未包含津贴、补贴、职工福利费和各项保险费、公积金等)
对于一家千亿市值、百亿营收的公司来说,掌舵人这样的基本薪酬水平并不高,绩效奖励则符合行业惯例。
而对比海外同规模的公司,百济神州管理层的现金薪酬,也较为保守。事实上,欧雷强2023年基本年薪与同业公司相比仍存在重大差额,仅处于同业公司的第12百分位。
至于股份奖励,则分为两部分:期权的兑现+经营目标达成的受限制股份奖励。其中,股权激励以10年为周期,第一年为25%,剩下的每年平均行权。这种长期激励机制,可以有效绑定核心人才,增强团队的稳定性。
经营目标达成的受限制股份,也以当年个人及公司的经营完成情况为基准。通常于四年内分期兑现,直接与股东价值创造挂钩,充分激励管理团队公司追求长远价值及留任公司。
以业绩经营情况表现对高管进行考核,有着充分的目标导向。在这一目标导向下,高管如果能够超额完成目标,解锁亚博体育薪酬也是各方乐于见到的局面。毕竟,公司经营成果是全体投资人能够共享的。
可以看到的是,百济神州充分利用长期主义,在资源投入与公司经营这二者之间达到了均衡。相反,过去创新药行业,因为资本泡沫带来的膨胀,高管薪酬与能力不匹配的公司比比皆是。
而随着百济神州的成功,其各项标准和流程有望成为行业标杆,推动整个行业提高研发质量和经营效率,引领行业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前进。
04、总结
以长视角来看创新药行业,泽布替尼作为国内首个十亿美元分子,预示了创新药行业站上新的更迭点。
未来除了百济神州,也注定会有越来越多标杆的出现。而这也将是百济神州对整个行业最大的溢出效应。
(信息来源:氨基观察)
 
诺和诺德PK礼来,GLP-1王者之争谁能笑到最后?
目前,以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礼来替尔泊肽为代表的GLP-1类药物在减重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而随着减重市场的持续升温,两家跨国巨头也纷纷上调了全年业绩指引。
近日,诺和诺德、礼来接连披露了2024年第一季度业绩。根据诺和诺德披露的数据,第一季度业绩实现总营收653.49亿丹麦克朗(约94.96亿美元),营业利润318.46亿丹麦克朗(约46.28亿美元),同比增长30%。其中,司美格鲁肽注射用降糖药Ozempic销售额持续攀升至278.10亿丹麦克朗(40.41亿美元),同比增长43%;口服降糖产品Rybelsus销售额为50.13亿丹麦克朗(7.28亿美元),同比增长17%;减肥药Wegovy销售额翻倍增长达93.77亿丹麦克朗(13.63亿美元)。司美格鲁肽3款产品合计创收422亿丹麦克朗(61.32亿美元)。基于此,诺和诺德公司上调利润和销售前景,预计2024年销售额可能上涨19%—27%,营业利润可能增长22%—30%。
礼来披露的财报数据显示,第一季度财报,全球总收入87.6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6%。其中,2型糖尿病药物Mounjaro(替尔泊肽)实现销售额18.07亿美元;肥胖药物Zepbound(替尔泊肽)实现销售额5.17亿美元;糖尿病药物Jardiance(恩格列净)实现销售额6.87亿美元。基于此,礼来将全年收入指引调高了20亿美元。
从两家巨头的市场表现来看,上调的业绩指引均反映了其在全球糖尿病和肥胖药物预期可观。尽管此前有观点称美国国会正在施压诺和诺德,要求其降低Wegovy和Ozempic减肥药的价格,但两家药企对于GLP-1市场的前景仍报以乐观的态度。
对此,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目前,以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为代表的GLP-1类药物在减重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随着减重市场的持续升温,预计到2024年,司美格鲁肽的销售额将超过280亿美元,可能超越Keytruda成为全球药物销售排名第一的新冠军。在GLP-1类药物的开发中,替尔泊肽以其双靶点的设计(GIPR/GLP-1R)在临床试验SURMOUNT-3中展现出了更好的减重效果,相比之下,单靶点的司美格鲁肽在STEP 1试验中的表现较为一般。这表明,双靶点、多靶点可能会成为GLP-1药物差异化的突破口。
“从国际市场看,诺和诺德和礼来目前是GLP-1市场的两大主要玩家,加大市场投入及‘收割’也将成为这两家企业瞄准的主要方向。”上述分析师说。
两大巨头之争
目前,对于诺和诺德和礼来而言,王牌产品非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莫属。
根据公开信息,按业务来看,诺和诺德糖尿病护理业务全球收入499.30亿丹麦克朗(72.55亿美元),同比增长24%,诺和诺德占据全球糖尿病市场34.0%的份额。而GLP-1类糖尿病产品收入349.82亿丹麦克朗(50.83亿美元),同比增长32%,胰岛素产品143.65亿丹麦克朗(20.87亿美元),同比增长9%。诺和诺德以55.3%的市场份额继续统领全球GLP-1类糖尿病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减肥市场加速扩张,诺和诺德贡献大部分增量,其肥胖护理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2%达110.35亿丹麦克朗(16.03亿美元),诺和诺德也是全球减肥市场当之无愧的领导者,占据85.4%的市场份额。
按区域来看,诺和诺德在北美的业务贡献最大,营收392.80亿丹麦克朗(57.08亿美元);中国区业绩为45.06亿丹麦克朗(6.55亿美元),同比增长7%。在中国市场,诺和诺德主要有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两款GLP-1药物获批,其中司美格鲁肽目前在中国获批治疗糖尿病,包括注射剂和口服两个版本。在一季度报披露上,诺和诺德预计,减肥版司美格鲁肽Wegovy有望在今年于中国上市。
也是基于较可观的市场表现,GLP-1巨头们在不断加码。诺和诺德在今年2月份公布,大股东诺和控股将以115亿美元全现金交易收购美国制药公司康泰伦特(Catalent),加上承担的债务,总价值达到165亿美元。这次收购让诺和诺德获得康泰伦特旗下的三个灌装工厂。诺和诺德在一季报中称,上述收购事宜将使公司能够在未来为亚博体育的糖尿病和肥胖症患者提供服务。
在诺和诺德不断加码市场之际,作为最大竞争对手的礼来也不甘示弱。根据礼来披露的数据,替尔泊肽降糖品牌Mounjaro继续保持着强势的增长速度,自2023年暴涨10倍多至51.63亿美元后,2024年第一季度又大涨217%,达到18.07亿美元。减肥品牌Zepbound于2023年11月上旬获批上市,不到两个月,就创收近2亿美元,2024年第一季度销售额已经超5亿美元。两款产品共计在第一季度拿下23.24亿美元,年底有望突破十亿美元。对此,礼来也表示,GLP-1类药物已经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未来将继续扩大产能,预计今年下半年实现最大的产能增长。
在2023年财报中,礼来也强调公司将继续执行生产扩张计划,但考虑到强劲的需求以及全面投入生产所需的时间,预计2024年其糖尿病和减重药物的需求将超过供应。而在4月,礼来宣布与无菌药物制造商Nexus Pharmaceuticals达成最终协议,收购后者位于美国威斯康星州Pleasant Prairie的一家可注射药物制造工厂。礼来认为,这次收购将进一步扩大其全球注射产品的制造网络,并支持市场对该公司相关药物增加的需求。礼来估计,该工厂可能会在2025年底开始生产。
在业内人士看来,礼来与诺和诺德在降糖和减肥市场的角逐,已经演变为产能大战。两大制药巨头一直在努力建立自己的制造网络,借此保持与竞争对手的“相对优势”。
搅局者不断
产能扩建也被认为是两大巨头不得不进行的布局,此前就有声音称,相关方面正在对诺和诺德的定价展开调查,GLP-1药物的价格“必须降低”。在诺和诺德GLP-1药物面临降价危机后,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礼来替尔泊肽的降价也势在必行。而降价之后,必然会面临需求激增的情况。
此前,CIC灼识咨询执行董事总经理刘立鹤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GLP-1作为处方药,进入消费医疗市场仍有较远距离,但目前已呈现出了消费化的倾向,并且事实上这部分市场正在成为传统药企新的收入增长点。对于礼来、诺和诺德等成熟玩家来说,需要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做好品牌建设与消费者教育,维持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等。更重要的是作为行业领导者,需要进一步进行口服化、长效化、新靶点、新适应症的开发及拓展,以巩固自身的领先地位。对于以国内厂商为代表的新入局玩家来说,在存量市场方面,需要通过提升药物效果、口服化、长效化、性价比等方面吸引消费者,在增量市场方面,要努力与领先企业进行竞争,在新靶点、新适应症等方向中抢得先机。
在此趋势之下,降价后的礼来、诺和诺德也需面对国产玩家的竞争,目前,多家国产GLP-1布局企业已经不断更新临床进展。5月2日,clinicaltrials官网显示,恒瑞医药启动了GLP-1R/GIPR双重激动剂HRS9531治疗肥胖的多中心、随机、双盲III期临床研究(NCT06396429;HRS9531-301)。该三期临床计划入组540例肥胖患者,预计2025年完成。
恒瑞GLP-1R/GIPR激动剂HRS9531和口服GLP-1R激动剂HRS-7535初显减重效果。一项用于健康受试者的I期临床(NCT05152277)显示,接受HRS9531 4周治疗的5.4mg组平均减重范围为4.3-7.7kg,幅度达6.7%-9.3%。小分子GLP-1R激动剂HRS-7535在I期(NCT05347758)研究中初显减重效果,接受每日1次口服120mg HRS-7535治疗的受试者第29天时的体重下降4.38kg。
据行业咨询机构测算,国内GLP-1市场规模2030年有望突破330亿元,其中超重/肥胖适应症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73亿元,2型糖尿病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5亿元。在研药企包括恒瑞医药、信立泰、甘李药业、华东医药、联邦制药、诺博特生物、双鹭药业、仁会生物、鸿运华宁等。
“在国际市场上,诺和诺德、礼来等国际药企是中国药企出海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强大竞争对手。这些公司凭借着丰富的研发经验、成熟的生产技术和广泛的全球销售网络,构建了强大的竞争优势。尽管面临着多重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药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机会。”刘立鹤指出,对于国产GLP-1药物而言,最大的优势往往在于性价比和对于本地市场的适应,目前部分国产GLP-1药物已经展现出了国产药企的强大创新能力和商业布局能力,相信随着国产药品质量的提升,将有望抢占诺和诺德和礼来两大巨头在中国的销售市场。
然而,在性价比优势方面,随着获批药品数量的逐渐上升,GLP-1药物整体价格或将下降。届时性价比优势将被削弱,除药物疗效、依从性等临床方面外,在品牌形象和营销渠道等商业化角度诺和诺德和礼来两大巨头具有较高的护城河,国产厂商依然面对着较为严峻的挑战。
作为当前的热点方向,GLP-1药物已然受到来自国内外生物制药企业的重点关注和投入,最终的结果可能不断“内卷”,将从创新战变成成本战。而作为降糖和减重药物,GLP-1药物具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因此最终可能会出现疗效、性价比、依从性等方面最具优势的几家企业脱颖而出,成为市场的主导者。
不过,上述分析师也强调,对大多数企业来说,这种“内卷”竞争可能带来一定的压力,甚至有可能经历生存考验。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而言,这种“内卷”又是一种必然,对科技创新、产业链的完善都有所帮助,最终传导到消费者身上使患者受益。
(信息来源:21经济网)
 
创新药的稀缺资产,进入商业化爆发期
如果从2015年药政改革算起,中国创新药产业用将近10年的时间,走完了第一个周期。
这个周期中最大的成绩,是基本解决了创新药“从无到有”的问题,主要的手段是所谓的“快速跟随”战略,快速跟进已被验证的成熟靶点,利用临床成本优势快速推进新药上市。
但随着“低垂的果实”基本被采摘完毕,这种战略也逐渐显露出管线扎堆、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本回报率急剧下降等严重的弊端。
源头创新,成为创新药行业深入发展的迫切要求。
对于创新药企业来说,成功的源头创新,不仅需要达到临床意义上的“填补空白”、“突破瓶颈“,更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兑现商业化价值,二者缺一不可。
在研发端具备高成功率的源头创新实力,又在市场端具备高效的商业化能力,唯有这种“能文能武”的创新药企业,才是符合当下中国创新药产业发展要求的稀缺资产。
成立于2017年的迪哲医药,这家年轻的创新药企业,是全行业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也是为数不多的符合上述标准的“稀缺资产”之一。
01、商业化初战告捷
2023年4月29日,迪哲医药公布了2023年的年报,并同步发布2024年的一季报。
这两份新鲜出炉的报表,以优异的销售数据,证明了迪哲医药作为一家年轻的药企,在商业化环节同样具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卓越实力。
财报显示,2023年全年(上市仅4个多月),迪哲医药取得收入9129万,当年四季度销售收入5119万。
在2024年一季度,收入进一步放量,达到了8132万元,相比于2023年四季度,环比大增近60%,显示公司的商业化销售正在进入高速增长期。
同时,迪哲医药自进入商业化阶段以来,累计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大关,达到1.73亿元。
具体来说,这是迪哲医药首款进入商业化阶段的创新药舒沃替尼,于2023年8月正式获批用于治疗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exon20ins)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之后,在7个多月时间内取得的收入。
这个销售业绩,已然足以和头部跨国药企的同类药物销售表现相媲美。
与舒沃替尼类似,用于治疗MET14号外显子跳跃突变的晚期NSCLC的赛沃替尼,针对的也是一个相对罕见的非小细胞肺癌亚型,两者潜在市场规模相当,而赛沃替尼在中国市场的销售,由拥有庞大商业化体系的老牌跨国药企阿斯利康操刀。
根据公开数据,舒沃替尼在获批后7个月时间内的销售体量,已超越赛沃替尼上市后的同期表现,且接近2500万的自费市场月均销售额,已逼近赛沃替尼医保放量后的水平。
事实上,舒沃替尼上市一个月内,商业化成果就屡破行业纪录:获批第4天首张处方就正式落地,刷新了国内非自有工厂发货最快的行业纪录;上市首月实现超4000万元的销售额,登顶罕见靶点新药上市首月销售纪录。今年在业内传统淡季,一季度销售额还实现了逆势高增长。
作为一家新组建商业化团队的年轻Biotech,迪哲医药交出的第一份成绩单,已经展现出不亚于老牌医药巨头的效率和执行力。
创新药从0到1的商业化过程,是个巨大而复杂的整体工程,需要做好商业化各环节策略制定以及人员部署的提前布局。舒沃替尼之所以能快速上量并持续增长,得益于涵盖市场、临床推广、医学、准入、渠道的一体化商业运营,实现资源协同增效。
同时,新产品上市过程中,需要不断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快速调整和迭代,才能实现新产品卓越上市,这很考验商业团队的预判和调整能力。
舒沃替尼从4天实现首方落地,到连续两个季度高速增长,特别是在目前特殊时期的医药大环境之下,依然能在短短7个月在罕见适应症市场取得接近1.8亿元的销售,如此出色的商业化成绩,充分说明了这个商业化团队的战斗力。
商业化领域的首战告捷,证明迪哲医药不仅在研发端有卓越的实力,在市场端也具备将创新红利兑现为商业化红利的显著能力,正在日益成为中国创新药产业的稀缺资产之一。
在这种双重能力的加持之下,随着在研管线陆续进入商业化阶段,迪哲医药正在逐渐步入商业化的爆发期。
02、爆发式的商业化前景
在迪哲医药的管线序列中,舒沃替尼是第一个正式商业化的源头创新产品,从目前细分领域的市场竞争格局来看,其完全具备成为一款全球性大药的潜力。
从临床角度来说,舒沃替尼的出现具有变革性的意义,它成功突破了EGFR exon20ins突变型NSCLC长期缺乏有效标准治疗药物的局面,填补了该领域近20年来的临床空白。
据中国注册研究WU-KONG6研究数据,舒沃替尼针对经治EGFR exon20ins突变型晚期NSCLC的客观缓解率(ORR)为61%,是目前该领域唯一将ORR提升至50%以上的靶向新药,也是目前唯一获批且可及的口服TKI药物,因此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将其作为该适应症领域唯一I级推荐用药,纳入《亚博体育》。
针对EGFR exon20ins突变型NSCLC适应症的靶向药,国内目前没有其他竞品上市,这种源头创新壁垒带来的良好竞争格局,将助力舒沃替尼在国内市场持续放量,同时其BIC潜力也为这款药物在全球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目前,舒沃替尼全球注册临床(WU-KONG1 Part B)已完成全部患者入组,今年将读出数据,有望在2024年实现美国和欧盟市场的NDA申报。
同时,舒沃替尼是目前全球唯一全线获FDA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治疗EGFR exon20ins突变型NSCLC的创新药,这意味着将大大缩减舒沃替尼申报上市的时间。
考虑到欧美市场远高于中国市场的创新药支付能力,舒沃替尼的全球商业化前景极为值得期待。根据有关研究机构的测算,仅舒沃替尼在美国市场的销售峰值,就有望突破10亿美元,成为国产创新药的下一个“十亿美元分子”。
迪哲医药另一款源头创新的代表作戈利昔替尼,将是下一个将进入商业化阶段的大单品。
与舒沃替尼类似,戈利昔替尼亦是针对临床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难治肿瘤——复发/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r/r PTCL)。放眼全球来看,该领域近十年未有创新药上市,目前临床可及药物的ORR和患者5年生存率,均不超过30%。
戈利昔替尼独辟蹊径,是全球首个作用于JAK/STAT通路治疗r/r PTCL的全新机制药物。这不仅是PTCL治疗机制的重大原始创新,还体现了破局该领域治疗困境的巨大潜力。
全球关键性注册临床研究(JACKPOT8 PartB)显示,戈利昔替尼在ORR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的数据均表现出约2倍于现有疗法的临床获益,且耐受性良好,能够满足当前药物无法覆盖的PTCL亚型的治疗需求。
作为全球首个且唯一针对PTCL的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戈利昔替尼以一款尚未上市药物的身份,获《亚博体育》Ⅱ级推荐,用于治疗复发/难治(r/r)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患者,这是对其临床研究质量及卓越疗效的高度认可。
同时,戈利昔替尼也得到了中美两国药品监管机构的一致认可。
2022年,戈利昔替尼获得了FDA授予的快速通道认定,是目前首个且唯一获得该认定的针对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国创新药。2023年9月,其NDA申报获中国CDE受理,并被纳入优先审评程序。
按照现行法规,戈利昔替尼将有望于2024年上半年在中国获批,并在上市当年进入医保。
进入2024年以来,无论是地方性政策层面还是中央政策层面,都显露出对于具备重大源头创新意义的创新药进行重点扶持的预期,而迪哲医药的这两款药物毫无疑问符合“重大源头创新”的标准,可以说精准地踩中了时代红利。
相信,在国内针对源头创新的政策利好以及迪哲医药高效商业化运营的加持下,这两款药物皆有望以反映其高临床价值的定价成功纳入医保,迎来快速放量期,商业化走势非常值得期待。
迪哲医药作为一家此前多年都处于纯投入阶段的创新药研发企业,距离商业化盈利的那一天也越来越近了。
03、放眼全球的源头创新战略
迪哲医药自成立以来,就将放眼全球的源头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战略。
现在来看,这一战略选择确实具备了高度的前瞻性,完全契合了目前市场层面和政策层面对于创新药企业的要求。
源头创新知易行难,实践中充满了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迪哲医药在多年的发展中,保持着行业罕见的高研发效率和管线成功率,显然有着自身独特的洞察与思考。
首先,迪哲医药从不盲目追随行业的热点,而是始终聚焦在自身有独特优势的领域,专注于以高质量的源头创新,填补未被满足的临床治疗需求。
正是基于这种坚持独立思考的立项原则,目前迪哲医药几乎每一条在研管线,都极具BIC/FIC潜力,有着良好的细分市场竞争格局和商业化预期,完全没有同质化产品扎堆打价格战的弊端。
或许,这也是源头创新的外延性内涵之一:从源头上奠定商业化成功的基础。
其次,迪哲医药进展最快的两条管线从小适应症入手攻克难治靶点,通过II期单臂临床试验即可获批上市,快速推进临床开发和商业化进程。
应该说,这是非常适合初创型Biotech公司的一种打法,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初创型Biotech灵活、高效的组织结构优势,而且可以快速形成自我造血机制,此后再逐渐拓宽适应症和管线,进一步谋求更大的商业化成功。
第三,打造彻底的全球化创新药开发体系,以进入支付能力最强的欧美市场作为目标来实现源头创新的丰厚回报:所有管线坚持从I期临床开始就全球同步开发,且与相关领域的全球权威PI和顶尖研究机构合作,从起步阶段就为最终进入全球市场打好基础。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迪哲医药志在满足全球范围内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追求深度参与全球创新药市场竞争、在全球市场实现本土源头创新药物的价值最大化。
04、结语
源头创新,是中国创新药产业跻身世界一流水平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医药产业向由量变向质变转型的必由之路。
当下,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顶层政策规划,都越来越强调源头创新驱动的新质生产力。我们很庆幸行业中有以迪哲医药为代表的这样一批创新药企业的存在,他们不仅保持卓越的研发效率,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细分领域的原创性突破,而且善于以高效的商业化体系,将创新的红利兑现为可观的商业化红利,成功完成创新药产业的价值闭环。
他们,将是引领整个行业走向下一个繁荣周期的中流砥柱。
(信息来源:氨基观察)
 
 


科技研发
中国生物制药:TQA3038(siRNA)已完成I期临床研究
4月25日,中国生物制药宣布,公司研发的1类创新药TQA3038(siRNA)已于近日顺利完成I期临床研究。
公告显示,TQA3038注射液是本集团自主研发的一种靶向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小干扰RNA(siRNA)药物,适应症为慢性乙型肝炎。TQA3038作为N-乙酰半乳糖胺(GalNAc)缀合的siRNA药物,可富集于肝脏,有效地降解靶向的RNA,抑制相关蛋白的翻译,从而阻断乙肝病毒的复制,有望在临床上显著提高患者的功能性治愈率。TQA3038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酸序列,与目前临床进展最快的siRNA相比,具有更强的体外及体内抗病毒活性。
在该药的I期临床研究中,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均为1-2级,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该研究结果显示,TQA3038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与其他在研同类siRNA药物的安全性相似;药代动力学特征与其非临床药代特征一致,也与其他在研同类siRNA药物报道的人体药代特征相似。
中国生物制药表示,将于近期启动TQA3038注射液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后续临床研究。
(信息来源:中国网)
 
Calliditas公布“耐赋康®”III期研究的OLE研究的积极结果
近日,Calliditas Therapeutics AB公布了耐赋康®(布地奈德肠溶胶囊,Nefecon®)NefIgArd III期研究的全球开放标签扩展(OLE)研究的积极结果。
此次发布结果的OLE研究旨在为所有完成NefIgArd III期研究且当时24小时尿蛋白>1g/g和eGFR>30ml/min的患者继续提供9个月的耐赋康®治疗。此次研究共有119名患者入组,其中45名患者在NefIgArd III期研究中接受过耐赋康®治疗。数据显示,在所有IgA肾病患者(IgAN)中,包括在NefIgArd III期研究中接受过耐赋康®治疗的患者,尿蛋白肌酐比水平(UPCR)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终点指标在9个月时的治疗效果与NefIgArd III期研究一致。安全性方面,经过9个月的耐赋康®治疗或在完成NefIgArd III期研究的患者中再次使用耐赋康®治疗后的安全数据与先前报道的安全数据一致。
NefIgArd III期全球临床试验是一项随机、双盲、多中心研究,在接受优化RAS抑制剂治疗的原发性IgA肾病成人患者中评估了耐赋康®(16 mg/d,每日一次)与安慰剂相比的疗效和安全性。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耐赋康®或配对安慰剂治疗9个月,随后进行15个月的停药随访。NefIgArd III期研究实现了其主要和关键次要终点,完整数据已在《亚博体育》杂志上发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基于该研究结果于2023年12月完全批准了耐赋康®用于治疗具有进展风险的IgA肾病成人患者,无论其尿蛋白基线水平。
此次发布结果的OLE研究旨在为所有完成NefIgArd III期研究且当时24小时内尿蛋白>1g/g和eGFR>30ml/min的患者提供9个月的耐赋康®治疗。此次研究共有119名患者入组,其中45名患者曾接受过积极治疗。所有入组的OLE患者继续接受优化的RAS抑制剂治疗(ACEs和/或ARBs),并以16mg/d的耐赋康®治疗9个月,随后进行三个月的随访。研究基于9个月时的UPCR和eGFR进行初步评估。相关详细数据在即将举行的欧洲肾脏协会-欧洲透析与移植协会年会上提供。
NefIgArd III期全球临床试验是一项随机、双盲、多中心研究,在接受优化RAS抑制剂治疗的原发性IgA肾病成人患者中评估了耐赋康®(16 mg/d,每日一次)与安慰剂相比的疗效和安全性。这项研究为期2年,包括9个月的耐赋康®或安慰剂治疗期,随后是15个月的停药随访期。全球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耐赋康®不仅带来了持久的蛋白尿下降,减少镜下血尿风险,更重要的是在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上显示出具有临床意义且统计学显著性优势(p<0.0001),能延缓肾功能衰退达50%。
而中国亚组数据显示了耐赋康®在肾功能保护、蛋白尿下降和镜下血尿改善等方面比全球研究中数值上更好的疗效,同时亦观察到在仅使用支持性治疗的中国患者对照组更快速的疾病进展。在2年的治疗和观察期间,耐赋康®治疗组时间加权的eGFR平均下降3.7 ml/min/1.73,而安慰剂组时间加权的eGFR平均下降13.3 ml/min/1.73,耐赋康®治疗可带来9.6 ml/min/1.73eGFR获益,这一数值大于全球人群的治疗获益(5.1 ml/min/1.73)。中国人群中eGFR在24个月时较基线的平均绝对变化表明,耐赋康®治疗的患者肾功能恶化程度较安慰剂减少了约66%,这一数值在全球人群约为50%。同时,在2年内观察到耐赋康®组的蛋白尿降低作用持久。与安慰剂相比,中国人群9个月的耐赋康®治疗在9个月和24个月时分别使尿蛋白肌酐比值(UPCR)降低31%和43%。而全球人群在9个月与24个月时约下降30%。此外,在安慰剂组,中国人群在24个月时的平均UPCR自基线上升了18.6%,而全球人群却有轻微的下降,说明了中国人群的疾病进展相较于全球人群更快。在中国人群中,耐赋康®组2年内无镜下血尿的患者比例从基线的26.9%明显改善至57.7%,而安慰剂组无变化。该中国患者数据已发表于2023年11月举行的美国肾脏病学会肾脏周。
耐赋康®(Nefecon®)是布地奈德肠溶胶囊,作为全球唯一对因治疗IgA肾病的药物,是靶向肠道黏膜B细胞的免疫调节剂,能减少50%肾功能下降,在中国人群中能延缓肾功能衰退达66%,预计能将疾病进展至透析或肾移植的时间延缓12.8年。同时布地奈德首过代谢程度达90%,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耐赋康®专为IgA肾病患者研制,每颗胶囊含布地奈德4mg,通过特殊的制剂工艺,将布地奈德靶向释放于回肠末端的黏膜B细胞(包括派尔集合淋巴结),胶囊溶解后,三层包衣微丸持续稳定释放布地奈德,高浓度覆盖整个靶区域,从而减少诱发IgA肾病的半乳糖缺陷的IgA1抗体(Gd-IgA1)产生,进而干预发病机制上游阶段,达到治疗IgA肾病的作用。
2019年6月,云顶新耀与Calliditas签订独家授权许可协议,获得在大中华地区和新加坡开发以及商业化耐赋康®的权利。该协议于2022年3月扩展,将韩国纳入云顶新耀的授权许可范围。
(信息来源:药智新闻)
 
恒瑞医药门冬胰岛素注射液获批临床
4月26日,据恒瑞医药公告,公司的门冬胰岛素注射液获批临床,将于近期开展临床试验。据药融云数据统计,该品种在2022年全国院内市场销售额近16亿元。
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属于第三代胰岛素,用于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其降血糖作用是通过与肌肉和脂肪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利用,同时抑制肝脏葡萄糖的输出来实现。
目前,国内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市场呈现出激烈的竞争格局。国内共有7家企业成功获得了门冬胰岛素注射液的生产批文,分别是诺和诺德、联邦制药、甘李药业、海正药业、通化东宝、东阳光药以及惠升生物。值得一提的是,原研厂家诺和诺德在2022年全国院内销售市场TOP10企业榜单中,以高达97.61%的市场份额高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甘李药业,以1.66%的市场份额占据第二的位置。
中国是“糖尿病大国”,有超过1.4亿糖尿病人群,其中约7283万例糖尿病患者尚未被确诊,且由于糖尿病需要终生服药,所以治疗药物市场坐拥巨大的需求量。据药融云数据库显示,糖尿病用药(化学药/生物药)在全国院内市场销售峰值超300亿元。
恒瑞医药,作为医药行业的佼佼者,一直将糖尿病用药作为重点关注领域之一。其产品线布局既全面又深入,不仅触及DPP4、SGLT2、GLP-1等前沿靶点,涵盖小分子口服药及复方制剂、速效与长效胰岛素等多个细分领域。
在创新药的研发上,恒瑞同样表现卓越,不仅在多个治疗领域都有布局,其在糖尿病领域的研发成果也颇为显著。目前已有3款糖尿病新药获批上市,另有10余款新药进入临床阶段。
在生物制剂领域,恒瑞布局了长效胰岛素INS068、GLP-1类似物诺利糖肽;在降糖领域研发热门方向GLP-1/GIP双靶点激动剂方面,恒瑞同样做了布局。此次门冬胰岛素注射液获批临床,无疑为公司糖尿病治疗产品线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公司的产品线,提升了公司在糖尿病治疗领域的竞争力。
(信息来源:药融云)
 
康诺亚IL-4Rα单抗治疗季节性过敏性鼻炎III期研究成功
4月28日,康诺亚发布一则公告,宣布其司普奇拜单抗治疗季节性过敏性鼻炎(SAR)的III期临床研究已完成双盲治疗期数据揭盲及统计分析,临床数据达到主要终点。
司普奇拜单抗(研发代号CM310)是一种针对IL-4Rα的高效、人源化抗体,其为首个国产且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临床试验申请批准的IL-4Rα抗体。通过靶向IL-4Rα,司普奇拜单抗可双重阻断IL-4及IL-13的信号传导。IL-4及IL-13为引发II型炎症的两种关键细胞因子。
2023年12月,司普奇拜单抗治疗成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药品上市许可申请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并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
本次临床试验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III期研究,主要用于确证司普奇拜单抗注射液治疗对鼻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治疗方法控制不佳的成人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本次III期临床研究在花粉季共纳入了108例受试者,以研究中心为分层因素,按1:1的随机比例分别接受司普奇拜单抗600mg(首剂)+300mg和安慰剂治疗,每2周一次,共治疗2次,安全期观察8周,研究的主要终点为治疗2周每日回顾性鼻部症状总分(rTNSS)较基线平均变化。
研究结果显示III期临床试验数据结果积极,主要终点完全达标,司普奇拜单抗显著优于安慰剂组,具备高度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且安全性良好。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恒瑞医药1类自免新药获批肾病临床
4月28日,据CDE官网显示,广东恒瑞医药有限公司(恒瑞医药子公司)的1类新药SHR-2173注射液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适应症为IgA肾病。SHR-2173注射液是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治疗用生物制品,此前已获得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适应症的临床试验批准。
IgA肾病是由于免疫球蛋白IgA沉积在肾组织而导致肾脏损伤,从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在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IgA肾病均为最常见的肾小球疾病,约占全部肾小球疾病的33%。据统计,20%~40%的IgA肾病在诊断后20年内会进展至终末期肾病,该疾病也是导致我国尿毒症患者患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估算,2030年全球IgA肾病患者或将超过1000万人。在中国,IgA肾病的新确诊人数在2022年便达到了大约10万人,存量患者规模超100万,若算上未明确诊断IgA肾病的患者则超过400万。然而,当前针对IgA肾病的治疗,临床上仍然存在较大空白。
SHR-2173是恒瑞医药开发的一款1类治疗用生物制品新药,主要通过靶向异常激活的免疫细胞而发挥抗炎和抑制免疫的生物学效应。本月初,SHR-2173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试验申请获得了CDE批准,恒瑞医药同时表示,该药物有望降低自身抗体水平从而改善SLE患者的疾病活动状态,且国内外尚无其类似药物上市或在临床研发阶段。
本次IgA肾病临床试验申请获批后,恒瑞医药或将进一步拓展SHR-2173的临床试验布局。
4月17日晚,恒瑞医药发布2023年报,全年营收达228.2亿元(+7.26%),扣非净利润41.41亿元(+21.46%)。其中,创新药收入达到106.37亿元,占总营收47%。恒瑞医药同时公布了在研创新药主要临床研发管线,除传统优势的抗肿瘤板块外,其自身免疫板块也有多款新药引人注目。
SHR-1314(夫那奇珠单抗)是恒瑞医药开发的一款IL-17A单抗,目前其斑块状银屑病及强直性脊柱炎2项适应症的上市申请已获得CDE受理。此外,SHR-1314还有Graves眼病、狼疮性肾炎等多个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适应症在研。
SHR4640由恒瑞医药自主开发,是首个进入Ⅲ期临床的国产URAT1抑制剂,拟用于治疗高尿酸血症。其中,SHR4640单药治疗原发性痛风伴高尿酸血症的临床试验已达Ⅲ期阶段,另一项与非布司他联合治疗痛风患者高尿酸血症的临床试验正处于Ⅱ期。据临床研究显示,与苯溴马隆相比,SHR4640高剂量组展现出了更优秀的降尿酸效果。
SHR0302是一款JAK1抑制剂,拟用于治疗银屑病关节炎以及斑秃等疾病,恒瑞医药正开发其片剂及缓释片、外用软膏、口服溶液等多种剂型。2023年,SHR0302共两项适应症的上市申请获得了CDE受理,分别为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此外,其外用软膏剂型用于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试验已进入Ⅲ期阶段。
SHR-1819是一款IL-4Rα单抗,可通过阻断白介素通路而抑制下游炎性信号传导,最终改善疾病的炎症状态并控制疾病进展。目前,SHR-1819正开展针对特应性皮炎以及中重度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两项临床试验。
此外,恒瑞医药在年报中披露的管线中,还有多款自免创新药已进入临床阶段,包括靶向于RORγ靶点的HRS6187以及多个尚未披露靶点的新药,适应症涵盖特应性皮炎、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等。
除免疫板块,恒瑞医药在重点布局的抗肿瘤板块,以及心血管与代谢、疼痛、感染、眼科等领域也建起了丰富的在研创新药管线。2024年,通过加速各管线研发进展,恒瑞医药有望收获亚博体育创新成果。
(信息来源:药智新闻)
 
恒瑞启动GLP-1R/GIPR双激动剂减重III期研究
5月2日,clinicaltrials官网显示,恒瑞医药启动了GLP-1R/GIPR双重激动剂HRS9531治疗肥胖的多中心、随机、双盲III期临床研究(NCT06396429;HRS9531-301)。
该研究旨在评估HRS9531对比安慰剂在超重或肥胖受试者中持续48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计划招募540例受试者。试验预计将于5月20日开始,于2025年7月30日结束。
代谢性疾病领域是恒瑞布局的核心疾病领域之一,2型糖尿病和减重是其重点开发的适应症。
针对2型糖尿病,恒瑞目前已经形成丰富的产品梯队,既有包括SGLT2抑制剂恒格列净、DPP-4抑制剂瑞格列汀等获批上市的产品,也有包括瑞格列汀+二甲双胍复方、瑞格列汀+恒格列净+二甲双胍三联复方、胰岛素等药物进入申报上市阶段,还有包括口服GLP-1R激动剂HRS-7535、GLP-1R/GIPR双重激动剂HRS9531、SHR-3167等早期阶段候选药物。
不过,针对如火如荼的减重赛道,恒瑞目前还没有产品获批,亦没有即将申报上市的疗法。根据恒瑞最新业绩披露的管线进展,HRS9531是其现有的唯一进入III期临床的减重疗法。这也意味着恒瑞将减重适应症而非2型糖尿病作为了HRS9531的优先开发方向。
礼来的替尔泊肽(Tirzepatide)作为全球首款获批的GLP-1R/GIPR双重激动剂,于2022年5月首次获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商品名:Mounjaro),又于去年11月8日获FDA批准用于慢性体重管理(商品名:Zepbound),成为了全球首款同时获批2型糖尿病和体重管理的GLP-1R/GIPR靶向疗法,2024年其全球销售额合计达到54亿美元。根据近日礼来公布的1季度财报,替尔泊肽3个月大卖23亿美元,其中Zepbound收获了5.17亿美元,前途不可限量。
HRS9531作为全球进度仅次于替尔泊肽的GLP-1R/GIPR靶向疗法,想必也被恒瑞寄予厚望。加上越来越多的国产减重创新药即将进入市场,恒瑞急需要一款潜在最佳选手打响进军减肥赛道的第一枪,或许HRS9531就是恒瑞的上上选。
除了HRS9531外,恒瑞口服GLP-1R激动剂HRS-7535也正在被开发用于减重治疗,尚处于II期研究阶段。
减肥赛道上,领跑者诺和诺德与礼来叱咤风云,市值屡创新高。前者手握司美格鲁肽皮下制剂Wegovy、口服司美格鲁肽和双重机制疗法CagriSema等雄厚资产,后者则有替尔泊肽、口服GLP-1R激动剂orforglipron和GIPR/GLP-1R/GCGR三重激动剂retatrutide等重磅筹码傍身。
国内众多药企也已经在这一赛道下注,信达倾力挖掘从礼来引进的GLP-1R/GCGR双激动剂玛仕度肽(IBI362)的潜能,进度领先。今年2月,玛仕度肽用于治疗肥胖的上市申请获CDE受理。
在中国超重或肥胖成人受试者中开展的III期GLORY-1研究结果显示,玛仕度肽4mg和6mg组受试者治疗32周后体重相对基线的百分比变化,以及体重相对基线下降≥5%的受试者比例均显著优于安慰剂组;第48周时,玛仕度肽组的减重疗效较32周进一步提升。
先为达长效GLP-1激动剂Ecnoglutide对比安慰剂在超重/肥胖患者中的疗效的III期研究(NCT05813795)已完成受试者入组,研究结果预计将在2024年下半年公布。
恒瑞的GLP-1R/GIPR激动剂HRS9531和口服GLP-1R激动剂HRS-7535初显减重效果。一项用于健康受试者的I期临床(NCT05152277)显示,接受HRS9531 4周治疗的5.4mg组平均减重范围为4.3-7.7kg,幅度达6.7%-9.3%。小分子GLP-1R激动剂HRS-7535在I期(NCT05347758)研究中初显减重效果,接受每日1次口服120mg HRS-7535治疗的受试者第29天时的体重下降4.38kg。
向减肥领域发起全面进攻的还有华东医药。2023年7月,其利拉鲁肽生物类似药斩获肥胖或超重适应症,在国内GLP-1类减肥市场上率先卡住身位。华东医药也留有后招,在研管线中排列着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GLP-1R/GIPR双靶点长效多肽类激动剂HDM1005、GLP-1R/GCGR/FGF21R长效三靶点激动剂DR10624、小分子GLP-1R激动剂HDM1002等。
此外,减肥赛道还有仁会生物、翰森、石药集团等众多重量级玩家下注。仁会生物的贝那鲁肽注射液也于去年7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肥胖或超重人群;翰森制药的GLP-1R/GIPR双激动剂HS-20094目前正在进行针对超重或肥胖受试者的II期临床,石药集团司美格鲁肽用于减重的临床申请已获CDE批准。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新药上市
国内上市
康诺亚司普奇拜单抗申报上市,治疗过敏性鼻炎
4月30日,康诺亚宣布,其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司普奇拜单抗治疗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新药上市许可申请已获CDE受理。与此同时,CDE官网于昨日公示,司普奇拜单抗注射液拟纳入优先审评,针对适应症为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司普奇拜单抗(CM310)是一种针对白介素4受体α亚基(IL-4Rα)的高效、人源化抗体,此前该产品已在中国递交治疗成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上市申请,并被纳入优先审评。
过敏性鼻炎(AR)是特应性个体暴露于过敏原后,主要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按过敏原可分为季节性(SAR,常见过敏原为花粉等季节性过敏原)和常年性(常见过敏原为尘螨等室内过敏原或职业性过敏原)。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由花粉导致的SAR患病率高达32.4%。SAR对患者的睡眠、活动、工作和学习有明显的不利影响,甚至会引发疲劳、情绪变化、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鼻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是目前控制过敏性鼻炎症状的常见药物,但联合使用仍有62%的患者症状未控制,且长期使用存在不良反应。
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CRSwNP)是慢性鼻窦炎(CRS)的一个亚组,其特征是鼻腔和鼻旁内出现鼻息肉,被认为是由于慢性炎症而产生。CRSwNP的发病机制复杂,鼻塞、嗅觉减退和流涕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根据流行病学数据,在中国,CRS的患病率高达8%,超过1亿人受到CRS的困扰。长期以来,CRS的治疗主要依靠局部或全身广谱抗炎药物,药物疗效欠佳。内镜鼻窦手术是CRS药物治疗无效后首选的外科治疗手段,但高达90%以上嗜酸性粒细胞型CRSwNP患者会再次复发,目前仍缺乏有效药物治疗手段。
IL-4Rα是一种经过临床验证的靶点。司普奇拜单抗通过靶向IL-4Rα,可双重阻断白介素4(IL-4)及白介素13(IL-13)的信号传导,而IL-4及IL-13为引发2型炎症的两种关键细胞因子。在全球范围内,抗IL-4Rα单抗已获批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哮喘、CRSwN、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结节性痒疹、嗜酸性食管炎等一系列2型炎症性疾病。
根据康诺亚新闻稿介绍,此次申报过敏性鼻炎适应症上市申请,是基于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3期研究,该研究旨在评估司普奇拜单抗治疗对鼻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治疗方法控制不佳的成人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3期临床试验数据结果积极,主要终点完全达标,司普奇拜单抗组显著优于安慰剂组,具备高度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且安全性良好。
2023年12月,康诺亚宣布司普奇拜单抗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3期临床研究已完成双盲治疗期数据揭盲及初步统计分析,临床数据达到主要终点。该3期临床试验数据结果积极,共同主要终点均完全达标,CM310组皆优于安慰剂组,具备高度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且安全性良好。康诺亚此前新闻稿表示,计划将于2024年内向CDE递交司普奇拜单抗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上市许可申请。
司普奇拜单抗此前针对针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2期临床研究也达到主要终点。本次研究共纳入了56名合格的受试者,以1:1的随机比例分别接受300mg司普奇拜单抗和安慰剂治疗,每2周一次,共8次。本次临床试验数据结果积极,两个主要疗效终点均完全达标,司普奇拜单抗组治疗16周双侧鼻内镜息肉评分(NPS)和鼻塞评分(NCS)较基线分别降低2.32和1.23,皆显著优于安慰剂组(分别降低0.19和0.30),具备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
 
云顶新耀宣布中国香港卫生署批准全球首个对因治疗IgA肾病药物耐赋康®的新药上市许可申请
近日,云顶新耀宣布中国香港卫生署已批准耐赋康®(布地奈德肠溶胶囊,Nefecon®)用于治疗有疾病进展风险的原发性IgA肾病成人患者。耐赋康®是全球首个且唯一获得美国FDA完全批准的IgA肾病对因治疗药物。中国香港是云顶新耀授权区域内继中国澳门、中国大陆和新加坡之后的第四个获得耐赋康®新药上市批准的地区。
云顶新耀首席执行官罗永庆表示:“IgA肾病在亚洲人群中最为高发,且其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的风险相较于其他人群高53%,疾病进展更快。随着耐赋康®在中国香港的获批,我们将继续扩大耐赋康®在亚洲地区的可及性,包括积极推进其在中国大陆的商业化上市以及在韩国和中国台湾的新药上市批准,惠及中国和亚博体育亚洲患者。”
在NefIgArd Ⅲ期全球临床试验中,与安慰剂相比,耐赋康®在两年内肾小球滤过率(eGFR)方面显示出显著统计学意义和临床相关性的益处。耐赋康®治疗组观察到的尿蛋白肌酐比值(UPCR)降低也是持久的,并且耐赋康®治疗组中镜下血尿患者的比例下降。同时,耐赋康®在Ⅲ期临床试验中普遍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NefIgArd III期全球临床试验的结果还显示,与全球人群相比,中国亚群在肾功能保护、蛋白尿减少和镜下血尿改善方面的治疗效果更大。24个月时eGFR相对于基线的平均绝对变化显示,经耐赋康®9个月的治疗并停药观察15个月后,在中国亚群中减少肾功能衰退达66%,而在全球人群中减少肾功能衰退为50%。与安慰剂组相比,中国接受耐赋康®治疗的患者在24个月时UPCR降低了43%(95% CI 8%,65%),在9个月时降低了31%(95% CI 0,53),而全球人群在9个月与24个月时约下降30%。同时,耐赋康®组无镜下血尿的中国患者比例从基线时的26.9%明显增加到观察随访期间的57.7%,而安慰剂组则保持在14.3%。
在今年4月举行的2024年世界肾脏病大会上,耐赋康®NeflgArd III期研究的多项新增分析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耐赋康®具有改变IgA肾病疾病进程的治疗作用,无论患者基线UPCR或种族背景如何,耐赋康®均能显著延缓患者eGFR降低30%或进展至肾衰竭的时间,且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月,耐赋康®NefIgArd III期研究的全球开放标签扩展研究也公布了积极结果,验证了再次接受耐赋康®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受先前治疗周期影响,为耐赋康®未来的长期维持性治疗方案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耐赋康®(Nefecon®)是布地奈德肠溶胶囊,作为全球唯一对因治疗IgA肾病的药物,是靶向肠道黏膜B细胞的免疫调节剂,能减缓50%肾功能下降,在中国人群中能延缓肾功能衰退达66%,预计能将疾病进展至透析或肾移植的时间延缓12.8年。同时布地奈德首过代谢程度达90%,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耐赋康®专为IgA肾病患者研制,每颗胶囊含布地奈德4mg,通过特殊的制剂工艺,将布地奈德靶向释放于回肠末端的黏膜B细胞(包括派尔集合淋巴结),胶囊溶解后,三层包衣微丸持续稳定释放布地奈德,高浓度覆盖整个靶区域,从而减少诱发IgA肾病的半乳糖缺陷的IgA1抗体(Gd-IgA1)产生,进而干预发病机制上游阶段,达到治疗IgA肾病的作用。
2019年6月,云顶新耀与Calliditas签订独家授权许可协议,获得在大中华地区和新加坡开发以及商业化耐赋康®的权利。该协议于2022年3月扩展,将韩国纳入云顶新耀的授权许可范围。
(信息来源:云顶新耀)
 
上海医药子公司左西孟旦注射液获批上市
5月6日,上海医药发布公告宣布,下属全资子公司上药东英(江苏)药业有限公司的左西孟旦注射液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亚博体育》。
左西孟旦注射液是钙增敏剂,以钙离子浓度依赖的方式与心肌肌钙蛋白C结合而产生正性肌力作用,增强心肌收缩力,同时可通过使ATP敏感的K+通道(KATP)开放舒张血管,舒张冠状动脉阻力血管和静脉容量血管,改善冠脉的血流供应,主要适用于传统治疗疗效不佳,并且需要增加心肌收缩力的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ADHF)的短期治疗。
左西孟旦注射液最早由芬兰欧里昂(Orion)公司研制开发,于2000年10月在瑞典首次上市,原研产品已获批进入国内市场。截至目前,国内左西孟旦注射液的主要生产厂家包括圣诺生物、齐鲁制药等。IQVIA数据库显示,2023年该药品医院采购金额为人民币6.53亿元。
(信息来源:新京报)
 
云顶新耀宣布中国澳门药物监督管理局批准伊曲莫德(VELSIPITY®)用于治疗中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新药上市许可申请
5月8日,云顶新耀宣布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药物监督管理局已正式批准伊曲莫德(VELSIPITY®,etrasimod)用于治疗中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成人患者的新药上市许可申请。澳门成为伊曲莫德在云顶新耀亚洲授权区内第一个获得批准的地区。伊曲莫德是一款每日一次口服的一线先进疗法不仅使用方便、疗效佳,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特征。伊曲莫德已于去年10月和今年2月先后在美国和欧盟获得新药上市批准,并成为欧盟首个且唯一获批用于16岁及以上患者的新一代口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药物。
云顶新耀首席执行官罗永庆表示:“我们非常高兴的看到伊曲莫德的新药上市申请在中国澳门获得批准。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我们的重点关注领域和重要价值的潜在增长动力。到2030年,中国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人数预计将达到约100万人,超过2019年患者人数的一倍以上,存在迫切且巨大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我们将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港澳药械通”等利好政策,加快这款自体免疫的重磅药物在中国大陆患者的可及性。公司计划今年在中国大陆递交伊曲莫德的新药上市申请,惠及亚博体育中国患者。”
伊曲莫德亚太临床试验牵头研究者、世界胃肠病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吴开春教授表示:“伊曲莫德在澳门获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造福亚洲尤其是大中华地区的患者。该药物具有良好的获益-风险特征。这种新一代S1P调节剂通过口服、每日一次的治疗方案,可快速起效,并达到无激素缓解、黏膜愈合,可为中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成人患者提供先进的治疗选择。截至目前,亚太临床试验数据显示,12周诱导期取得积极顶线结果。我们期待伊曲莫德在大中华区及其他亚洲国家早日获批,为患者带来福音。”
伊曲莫德的批准是基于ELEVATE UC III期注册研究(ELEVATE UC 52和ELEVATE UC 12)的结果,该研究旨在评价既往对至少一种常规治疗、生物制剂或Janus激酶(JAK)抑制剂治疗失败或不耐受的中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每日一次服用2mg伊曲莫德的安全性和疗效。在ELEVATE UC 52和ELEVATE UC 12中,分别有近三分之一患者接受过生物制剂或JAK抑制剂治疗。伊曲莫德的UC研究也是迄今唯一纳入了孤立性直肠炎患者的UC研究。这两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均达到了所有主要和关键次要终点,安全性特征与既往研究一致。
在ELEVATE UC 52研究中,第12周时,接受伊曲莫德治疗的患者临床缓解率为27.0%,而安慰剂对照组的临床缓解率为7.0%(差异为20.0%,P<0.001);第52周时,接受伊曲莫德治疗的患者临床缓解率为32.0%,而安慰剂对照组的临床缓解率为7.0%(差异为26.0%,P<0.001)。在ELEVATE UC 12研究中,接受伊曲莫德治疗的患者临床缓解率为26.0%,而安慰剂对照组的临床缓解率为15.0%(差异为11.0%,P<0.05)。在这两项研究中,伊曲莫德治疗组所有关键性次要终点均有临床意义和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改善,包括第12周和52周的内镜、症状和组织学终点以及第52周的无激素缓解和持续临床缓解。伊曲莫德的安全性与之前的研究一致,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头痛和头晕(发生率≥5%)。
云顶新耀正在亚洲地区(包括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韩国)开展伊曲莫德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III期研究。研究纳入既往对至少一种常规治疗、生物制剂或Janus激酶(JAK)抑制剂治疗失败或不耐受的中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每日一次服用2mg伊曲莫德或安慰剂治疗,经过12周的诱导治疗期之后,伊曲莫德组在主要终点、所有关键次要终点以及其他次要终点(包括粘膜愈合、症状缓解和内镜改善)均达到了具有临床意义和统计学显著性的改善。总体上,伊曲莫德2mg治疗耐受性良好,安全性特征与既往伊曲莫德研究一致,未观察到新的安全性信号。在诱导期对伊曲莫德治疗有应答的患者再次随机分入每日一次服用伊曲莫德2mg组或安慰剂组,继续接受为期40周的维持期治疗。该亚洲维持期数据预计将于2024年下半年公布。
伊曲莫德(VELSIPITY®,etrasimod)是一种每日一次口服的选择性鞘氨醇-1-磷酸(S1P)受体调节剂,采用优化的药理学设计,与S1P受体1、4和5结合。
ELEVATE UC 52和ELEVATE UC 12是ELEVATE UC III期注册研究中的关键性研究。
ELEVATE UC 52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研究采用持续治疗设计,包括12周的诱导期和40周的维持期。从第12周开始,所有患者无论是否达到应答均可继续接受随机治疗;与基线时相比,疾病无改善或疾病恶化的患者则停止治疗,符合条件的患者可入组开放扩展研究。该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每日一次服用2mg伊曲莫德(etrasimod)在12周和52周治疗后的安全性和达到临床缓解的疗效。主要终点临床缓解的定义是基于3个子项的改良梅奥评分,包括排便次数评分为0(或为1且较基线降低至少为1分),便血评分为0和内镜评分≤1(排除易脆)。在ELEVATE UC 52中,第12周时,接受伊曲莫德(etrasimod)治疗的患者和接受安慰剂的患者的临床缓解率分别为27.0%和7.0%(20.0%差异,P˂0.001),第52周时分别为32.0%和7.0%(26.0%差异,P˂0.001)。所有关键次要终点(包括第12周和第52周时的内镜改善和粘膜愈合情况以及第52周时的无激素缓解和持续临床缓解)均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改善。
ELEVATE UC 12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旨在评估中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每日一次服用2mg伊曲莫德(etrasimod)的疗效和安全性。该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评估伊曲莫德(etrasimod)在12周治疗后的安全性和达到临床缓解的疗效,评估基于FDA要求的3个子项的改良梅奥评分。在ELEVATE UC 12中,26.0%接受伊曲莫德(etrasimod)治疗的患者和15%接受安慰剂的患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11.0%差异,P <0.05)。第12周时达到了试验的所有关键次要终点,包括内镜改善和粘膜愈合。
在ELEVATE UC 12中,伊曲莫德(etrasimod)2mg治疗组和安慰剂治疗组发生治疗中出现的不良事件(AE)的患者比例相似,而在ELEVATE UC 52中,etrasimod 2 mg组的这一比例高于安慰剂组。两项试验中各治疗组之间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的患者比例均相似。在两项试验中,截至第52周,伊曲莫德(etrasimod)治疗组中发生率为3%及以上且高于安慰剂组的最常见的治疗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为头痛、UC加重、COVID-19感染、头晕、发热、关节痛、腹痛和恶心。没有报告心动过缓或房室阻滞的严重不良事件。试验数据支持etrasimod治疗不需要进行剂量滴定。
(信息来源:云顶新耀)
 
全球上市
复宏汉霖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在美国获批上市
4月26日,复宏汉霖宣布,该公司合作伙伴Accord公司(Intas美国子公司)于近日收到美国FDA通知,由复宏汉霖自主研发、生产的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HLX02,中国商品名为汉曲优)获美国批准上市,用于辅助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的乳腺癌、HER2过表达的转移性乳腺癌,以及HER2过表达的转移性胃腺癌或胃食管交界腺癌。至此,该单抗生物类似药产品已在中国、欧盟、美国获批。
根据复宏汉霖新闻稿介绍,曲妥珠单抗是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和胃癌的基石类药物。自2020年7月及8月先后于欧盟和中国获批上市以来,汉曲优目前已于英国、法国、德国、瑞士、澳大利亚、芬兰、西班牙、阿根廷、沙特阿拉伯、泰国等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
此次获FDA批准主要基于复宏汉霖递交的全面的分析结果、临床前及临床研究数据。自2015年以来,复宏汉霖针对汉曲优开展了一系列的头对头比对研究,包括质量对比研究、临床1期和国际多中心临床3期研究等。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汉曲优与原研曲妥珠单抗在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高度相似。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
 
双成药业醋酸奥曲肽注射液ANDA获得美国FDA上市许可
5月6日,双成药业公布,公司于近日收到美国FDA的通知,公司向美国FDA提交的醋酸奥曲肽注射液简化新药申请已获得美国FDA的上市许可批准。美国FDA对公司递交的醋酸奥曲肽注射液ANDA申报资料进行了全面技术审评,认可了申报信息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醋酸奥曲肽注射液适用于控制手术治疗或放射治疗不能充分控制病情的肢端肥大症患者的症状并降低患者的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血浆水平。治疗不能或不愿手术的肢端肥大症患者,或者治疗放射治疗尚未生效的间歇期肢端肥大症患者;缓解与功能性胃肠胰腺(GEP)内分泌肿瘤有关的症状;预防胰腺手术后并发症;肝硬化患者胃-食管静脉曲张所致出血的紧急治疗,止血和预防再出血,与内窥镜硬化剂等特殊治疗联用。
(信息来源:格隆汇)
 
FDA批准非复杂性尿路感染新抗生素上市
4月24日,FDA批准了Utility Therapeutics的口服抗生素pivmecillinam(商品名为Pivya)上市,用于治疗由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和腐生葡萄球菌引起的非复杂性尿路感染(UTIs)。
今年1月,pivmecillinam获得了FDA授予的优先审评资格。二十多年来,美国还没有批准一款可以治疗非复杂性尿路感染的新型抗生素。该公司的CEOTom Hadley曾表示:“由于很多治疗方案会因为疗效、安全性以及耐受性影响,使用受到限制,相信Pivya可以作为一线治疗方案使用。”
3项对照研究评估了Pivya对比一种口服抗菌药物、布洛芬以及安慰剂的疗效,主要终点是综合反应率,包括临床治愈率和微生物学应答率。
结果显示,在与安慰剂比较的研究中,接受Pivya治疗的137例患者中有62%达到了综合反应,而安慰剂组(n=134)该数值仅为10%;在与抗菌药物比较的研究中,Pivya组(n=127)综合反应率为72%,口服抗菌药物这一数值为76%(n=132);在与布洛芬比较的研究中,Pivya组(n=105)综合反应率为66%,布洛芬组为22%(n=119)。研究中,Pivya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和腹泻。
(信息来源:金融界)
 
 


行业数据
亳州市场5月8日快讯
黑胡椒,前几日价格持续上涨,但近两日行情暂时转稳,且持货商要价坚挺,目前亳州市场统货多要价在34-35元。
水牛角,市场走销稍快,有商购进,行情暂时稳定,目前亳州市场国产货多要价在80-90元。
郁金,行情暂时保持稳定,走销缓慢,目前亳州市场广郁金薄片价在23-24元左右,厚片价在22元左右,统个价在18-20元。
市场益智,仍有商咨询购货,货源正常走动,行情小幅波动,市场益智仁统货售价在47-48元/千克,益智米价格在70-75元上下。
市场三七花,购销一般,货源小批量走动,行情暂稳,市场三七花两年统货售价280-290元/千克,三年选货320-330元上下。
市场桑白皮,有商寻货购销,市面来货量有增,需求尚可,行情稳坚,目前市场桑白皮统货售价30元/千克,刮皮色白货35-40元不等,河南陕西带皮统货15-16元左右。
市场槲寄生,货源走动一般,货源小批量走动,行情稳定,市场槲寄生统货22-23元上下。
市场骨碎补,最近随着寻货的商减少,货源暂时充足,行情逐步转稳,市场骨碎补统货售价在58-60元左右。
市场蛇床子,有商家寻货购销,需求暂时一般,货源小批量购销,行情暂稳,目前市场蛇床子统货售价21-22元左右/千克,净货售价26-27元左右。
市场花椒,近期需求一般,市场货源充足,行情暂稳,市场花椒大红袍货价格在45-50元左右/千克,四川青椒41-42元上下。
(信息来源:康美中药网)
 
安国市场5月9日快讯
半枝莲,目前进入产新期,产区价格下滑,市场新货还未应市,个子货少,切好的饮片货售价在12元。
鹅不食草,近期市场可供货源量不大,整体行情较前期有所上扬,现市场鹅不食草切好的货报价在26元。
沙苑子,前期行情多有波动,近期货源进入实销,价转稳,现市场沙苑子新统货报价在83元上下,含量货依然喊价在100元上下。
柴胡,近期货源走销迟缓,商家关注力度不高,经营商家不敢贸然购进,多采取随购随销方式,现市场药厂货报价在80-85元之间,芦头1公斤货售价在100-110元之间。
川芎,目前进入产新期,产区新货多不足干,市场行情暂时变化不大,统个价在18-18.5元。
泽泻,近期关注商家少,货源走销一般,行情与前期保持平稳,现市场泽泻统货报价在15.5-16元。
威灵仙,近期货源走销顺畅,商家关注力度较高,行情表现坚挺,现市场威灵仙水洗净根货多喊价在85元。
升麻,目前进入产新期,但量不大,因为野生资源,有商家关注,持货者喊价坚挺,现市场升麻光货报价在90元。
瞿麦,可供货源充足,近期走销一般,行情在低迷中运行,现市场瞿麦报价在5元。
紫苏叶,可供货源充足,近期商家关注力度一般,行情与前期保持平稳,现市场紫苏叶药厂投料货报价在10-12元之间,饮片不包检一般货价在15-16元之间,合格货喊价22-23元之间。
红花,云南产区产新即将结束,近期商家关注力度减弱,货源走销减缓,行情转稳,现市场红花统货报价在110元。
黄芪,可供货源有量,近期商家关注力度不高,货源总体走销顺畅,行情有所上浮,现市场小毛芪价格在20元上下。
(信息来源:中药材天地网)
 
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我们的客户——
提升竞争优势,共同创造持续长远的收益

 

 
(2024/5/10 17:28:33      阅读1201次)

亚博体育 公众号

Copyright 2003-2016 percentred by Beijing Pharmaceutical Professiion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亚博体育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ICP备案号:京ICP备11016038号-1